李佩明

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日漸成熟,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本文依據高校學生發展“育人”理念,對體育文化、精神、思想等進行系統分析,提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利用新媒體平臺豐富學校體育課程思政,探索新的體育教學發展路徑,并對體育教學滲透出的課程思政進行深度挖掘,借助新媒體技術搭建“線上體育課程思政平臺”。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學校體育;多元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9.061
0 引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及“三全育人”理念。2014年起,將德育納入教育綜合改革重要項目,逐步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三全育人”理念與課程思政發展方向有著協同發展的共同目標。體育課程在高等院校教育中有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順應高校“育人”理念的發展要求,體育在育人方面也要順應教育行業的時代發展要求,將體育育人理論、思想和案例融入體育課的教學中。
思政教育與高校體育相結合屬于交叉性研究領域,符合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要求。高校體育科目理論與實踐課程雖然設置齊全,但在課堂教學中仍存在重點教授動作、技術,忽視體育文化、體育精神、體育思想的現象。如何將體育課程中的隱性教育發掘出來進行精準投喂?這就需要運用時代發展衍生的新產物,探索有效傳授方式。王秀閣(2019)認為:加強“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工作的有效推進高校教師要有創新改革意識,要借助時代產物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發展“學校體育課程”思政,新媒體技術無疑是最佳選擇。韓曉美(2020)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都離不開新媒體平臺的信息獲取與傳遞。新媒體平臺有著更好的師生學習內容便于交互與反饋的易于操作的特性?;诖?,本文旨在探索“新媒體”“思政教育”“學校體育”三者之間的融合多元發展,論證運用新媒體平臺將體育課程思政思想融入學校體育項目,能否將體育文化、體育精神、體育思想通過簡單易接受的方式學習并轉化為自身的人力資本和精神品質。
1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與新媒體多元發展體系構建
經調查大多數體育工作者對體育課程的所持態度大多還停留在增強身體素質層面。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高校對學生的考察范圍越來越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質量也越來越高。作為高校體育工作者必須適時改變對傳統體育課程的固有觀念,調整體育教學內容,融入素質教育、體育的育人理念,以“體”育人。高校體育工作部門應該設立體育育人授課素材庫,健全“體育育人”的理論架構,提升體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層次。打破固化模式,以體育史、體育人物、體育事件、體育比賽片段等素材作為體育老師授課內容,并融入思政教育中,將學校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做到深度融合。
“體育”是拼搏、堅持、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的代名詞。在體育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所涌現出來的“奧林匹克精神”“女排精神”“姚、劉、李時代”等體育事件和體育人物,展現了“體育正能量”,這些豐富的事例都為體育課程思政提供了素材和理論支撐。將體育教師將在體育課中口語化的思政教學,梳理成中心思想明確、條理清晰,可以系統化閱讀的文字,定期在新媒體上推出,學生閱讀后可全面理解學習體育課程的深層價值。將課程教學環節中技、戰術的文字講解進行配圖或視頻演示,供學生課下復習,從而借助新媒體平臺實現體育育人“線上與線下”協同發展。在“三全育人”的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一道關卡,健全的課程思政體育能為新時代青年在踏入社會之前作最后的把關與提升。結合高校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提煉體育精神價值將其融入學校體育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校體育中得到從文化理論課中難以實現的心理生理素質鍛煉。上述內容分析了“新媒體”“思政教育”“學校體育”融合多元發展的可能性,針對各研究對象的特點和性質,建立以下多元融合發展體系。
1.1 線上學習幫助思政教育走出“厭學困境”
在全國教育深化改革教育過程中,考慮到以往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較為形式化和陳舊化,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發展與優化方向。運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閱讀途徑多的特性,通過現有的青年大學習、學習強國、學習公社等平臺媒介,鼓勵學生從思政理論的閱讀者轉換為實踐者,拍攝以解讀相關政策和方針為主題的短片或微電影上傳平臺。當代青年思想新穎、實踐能力強,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養成主動學習思政知識的習慣,為高校思政教育傳播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和發展思路。
1.2 課程思政助學校體育形成“體育文化自信”
學校體育長期發展以來較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接受教學內容的程度,常年往復體育老師上課形成固化、乏味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喜歡“體育運動”,不喜歡“體育課”。在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中,學校體育應該重視對學生在心理、意志和體育運動社會性等方面的延伸引導和教育。從思政教育理論、“體育文化”“體育精神”“體育史”等層面,對體育課程思政進行全面完善深化建設,使體育文化自信根植在學生的人格發展中,實現體育育人的目的。
1.3 體育文化線上學習、體育運動線下練習
新媒體與高校學校體育協同發展提供線上展示平臺。運用學校體育資源,開設體育慕課、翻轉課堂、智庫。運用學校微信、微博公眾號將體育課程內容以文字、圖片、動圖以及小視頻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進行體育課程中技、戰術的回顧與練習,將課程中的隱性教育具體化。平臺定期投放體育賽事視頻、體育類電影電視劇供學生觀看,讓學生潛意識認識到體育是一件振奮人心、團結拼搏的事情,從而改善高校體育中長期存在的學生“消極鍛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