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摘 要:測試對于寫作教學反撥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對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有效評價。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有效評價探究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寫作能力;有效評價
Alderson & Wall(1993)提出:反撥作用(washback)廣泛出現在研究語言教學和測試的文獻中,測試被認為是決定教學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測試對于寫作教學反撥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評價。有效的英語寫作能力評價能促進英語寫作教學的改革,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評價是有效評價?在筆者看來,有效評價是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且須滿足以下五個條件。
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教師是一直被沿用的作文評價的主體,且是唯一主體。教師可作為評價的主體之一,但其作為唯一評價主體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師是具有一定專業教學技能和該學科知識的人,但其由于個體差異,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判斷具有主觀性,難免會偏向符合自己喜好的作文。因此,可采取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相結合的方式。這三種評價進行的順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先自我評價,然后同伴互評,最后是教師評價;可以是先同伴互評,然后教師評價,最后是自我評價;也可以是先自我評價,然后同伴互評,最后是教師評價。
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在初中教育階段的每一場重要考試幾乎都無一例外地采用了終結性評價,即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里,即興寫出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教師對這篇作文進行打分。這樣的作文成為對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判斷的唯一書面材料,顯然是不合理的。這篇作文并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寫作能力,因為它的產生受到多種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響。內在因素包括學生的寫作焦慮情況、對于考試各種題型的時間分配、是否是自己熟悉的話題等;外在因素包括外在環境的干擾等。
近幾年不少學者提倡使用檔案袋評價法,因為它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且是一種動態評價方式,能具體反映學生寫作能力的變化過程。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可操作的范圍內有計劃地建立和管理自己的學習檔案,并指導學生根據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總結,繪制在該段時間內寫作能力的變化情況的圖表,教師根據匯總的信息指出學生寫作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三、評價信息的提供要適時
向學生提供評價信息太快或過于頻繁,都將破壞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干擾了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糾正,使學生過于依賴外部評價,而弱化了學生的內在動機。相反,如果不能及時向學生提供評價信息,則學生已經淡忘了自己所寫的作文和在寫作文中所遇到的困惑及自己寫作時的心理活動,那么對于該作文的評價也就毫無意義了。傳統的大規模初中階段的英語考試,比如期末考試等,評價信息的反饋都是不及時的。筆者認為,評價信息最好是在測試后的3~7天,這時被測試者既有了充足的時間反思觀察,且對測試內容的記憶是新鮮的,有較強的求知欲。
四、以正面評價為主
初中生對于英語作文的寫作是有畏難情緒的,有時甚至不知道如何下筆,因此對學生認真寫出來的作文,教師應當多給予鼓勵和表揚,設法找出文章中的亮點或者是學生的進步之處,給予肯定和正強化,逐漸樹立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和興趣。對于作文中的不足之處,不必全部一一指出,給予其自我糾錯的空間,以免打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另外,教師在指出問題的同時,一定要給予該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樣學生才知道正確的做法,方可有效提升英語寫作能力。
五、用分項評價代替整體評價
傳統的英語作文評價往往是教師就文章整體水平給出一個分數。White(1984)認為整體評價要輸出較高信度的分數,必須滿足受控的寫作批閱、評分標準指南、范文、批閱過程檢查、多人獨立評分、評價與記錄六個條件。實踐中,教師往往會根據他或她所重視的方面評定分數,但由于人力、物力、時間等條件影響很難達到White所提出的六個條件,這就使總體評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分項評價就能避免這樣的情況。可根據一定的評分量表分項進行評分,而不是給出整體的分數,根據評價目的對寫作文本基于內容、組織、連接、詞匯、語法和寫作技巧等方面進行評分(Weigle,2002)。分項評價除了更加公平合理外,還能具體準確地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薄弱項,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單項得分制訂出更有效的寫作教學計劃。另外,對于新入職的教師而言,他們能更容易地理解并應用分項評價量表(Weigle,2002)。
參考文獻:
[1]董杰.“日語視聽說”課程檔案袋評價的有效性研究[J].外語測試與教學,2021(1).
[2]郭翠紅,秦曉晴.國外二語學習者作文書面反饋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5):59-63
[3]曾家延,徐永軍.英語寫作評價中的有效反饋探究[J].基礎英語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