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
【摘 要】初中歷史作為學生系統接觸歷史知識的階段,此階段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為學生跨學科學習及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本文自多個方面對初中歷史時空觀念教學方法進行探究,為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時空觀念;初中歷史;實踐教學
初中歷史教學改革進程下,關注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基于時空觀念有利于幫助學生整合歷史知識,結合史料表述正確觀點,為學生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奠定基礎。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將某個歷史事件放在特定地理環境中,才能對歷史事件進行有效判斷。時空觀念是學生自時間及空間兩個方向對宏觀歷史進行解讀。但初中生社會閱歷不足,對事物的認知存在局限,視為視野較小,以靜態及孤立思想看待歷史,這種思維狀態下,學生對歷史知識把握不足,對此,培養初中生時空觀念,有利于讓學生多元化思考問題,達到培養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將歷史知識與地理知識整合
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常規單一化知識傳授方法涌現出不足,導致初中歷史教學面對困境,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教師在講解時積極性不足,導致學生歷史知識探索質量不高,無法學習我國古代、近代、現代歷史知識,對學生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目前,初中歷史常規教學方法中,歷史與地理是互補干涉的學科,現代教育理論下,主張學科融合教學,比如,在歷史學習中整合地理知識、物理知識、化學知識、數學知識等,學科知識相互融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地理及歷史學科關聯性較高,對簡單歷史事件展開分析,可觀察到歷史中的地理知識,比如,長城在修建過程中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這也是典型地理與歷史知識的融合,此類知識均屬于時空觀念范疇,自該角度上看,若想培養初中生時空觀念,有效策略便是整合地理與歷史知識,讓學生對照地圖及歷史時間對歷史知識進行研讀。在講解“兩河流域”過程中,課本內容提供簡單圖紙,圖紙對學生的引導價值并不大,主要是地圖范疇太小,學生無法把兩河放在廣闊的地理視角中分析,比如,兩河與我們的距離及占據近亞洲的范圍。簡圖內容與學生知識結構不對稱,只有“亞述及巴比倫”等地名,也存在一些地中海及黑海等地名,但學生難以進行對比參照。對此,為學生提供現代世界地圖,讓學生結合古代兩河流域簡圖進行對照,可尋找兩河流域周圍的國家及發展情況,在跨越千年的文明對照中,讓學生立足宏觀角度把握兩河文明。
二、利用歷史資料把控時間
時空觀念中可分為時間觀念及空間觀念,兩者無法分開探究,對初中生思維能力展開分析,會發現空間概念培養難度較大,主要是學生對地形及地貌掌握程度不足,學生沒有進入過地理區域,教師對此認識也較為片面。在思考歷史知識時,時間觀念較強的歷史教師,也可能存在忽視時間順序的情況,往往自靜態角度解讀歷史。缺乏經驗支撐的狀態下,如何站在時間角度看待歷史問題,最為有效的方式便是史實物證。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組織學生進入博物館及歷史遺跡館進行實踐活動,這種方式有利于夯實學生歷史基礎,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多數情況下教師沒有時間帶領學生進入此類場館,將史料實證以圖片及視頻的方式引入課堂,也可展開史實物證教學。比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為什么巴比倫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時,還需利用史料探究古巴比倫文化,在視頻中為學生展示“空中花園”建筑,學生依舊會對內容充滿疑問,教師還需準備相關的考古資料,讓學生認識古巴比倫空中花園能夠種植草木的原因,配合漢穆拉比法典石柱中的文字,讓學生感受古巴比倫的文明璀璨程度,與當時的歷史進行對照,學生會認知古巴比倫成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原因。
三、結合思維導圖理清脈絡
歷史信息是學生對歷史知識認識的基礎,學生對歷史信息有系統把握情況下,才能在腦海中構建歷史脈絡。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讓學生理解的知識較少,多數重點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模式可能產生的結果便是學生記憶深度不夠,容易忘記其中的重點內容,導致歷史脈絡出現斷層等問題,無法連接時序。學生在死記硬背情況下,頭腦中的記憶松散無序,無法形成全面的歷史系統。如同亂放的積木,對此,學生在解答問題時無法正確的對歷史脈絡進行梳理,解讀歷史時政知識也會感到無力?,F階段,人記憶并非依靠抽象思維,而是憑借具象思維。比如,對某個圖形及事件記憶時,人們記憶往往較為深刻,但記憶數值及理論知識,人們記憶能力便會降低,在此認知規律下,學生把握歷史信息同時,教師可采取思維導圖進行引導,將歷史信息提煉,并繪制在一張圖紙上,利用視覺完成知識的系統記憶。在學習“古代印度”內容后,讓學生對歷史信息進行整合,在時間順序下整理思維導圖,包括印度河、恒河、哈拉巴及孔雀王朝等內容,在時空序列思維導圖下,學生對歷史文明有清晰掌握。
四、以情景促進學生深入學習
情景教學法的目標是各個學科常見的方法,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滲透時空觀念,可通過時空情景完成教育,使學生與歷史事件的時空距離縮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身臨其境,融入到當時社會中,感受歷史事件及歷史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索欲望。學習“秦王掃六合”過程中,教師利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詩句作為引導,讓學生感受秦王的雄才大略,展現秦朝統一的宏偉氣勢。在多媒體工具上,教師播放“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一言論進行內容導入,組織學生在多媒體工具上觀看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割情況。視頻中也可包含荊軻刺秦王等劇情,通過這種視頻片段,學生更容易進入時空情景,認識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必然性。學生認識到秦始皇統一六國背景故事后,教師對學生展開思維引導,讓學生分析:“秦朝采取哪些措施鞏固政權?”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時空情景中,對秦王掃六合歷史發展有深刻認識。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目標是讓學生思維碰撞,在討論過程中產生新的觀點,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習中國古代史知識過程中,教師將“古代中央和地方間的關系”作為主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學習計劃,明確各個組員職責,課下多渠道收集資料,掌握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合作討論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及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實現優勢互補,將時空觀念在課堂討論中貫徹與落實。
五、結束語
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需持續滲透,在時空觀念教育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思考核心因素,創設多元化歷史教學情景,培養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并拓展學生歷史學習視野。
【參考文獻】
[1]呂茂明.基于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0,(26):115-116.
[2]李文波.基于“素養立意”的初中歷史教學——以統編版“經濟體制改革”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4):88-89.
[3]李靜.大道至簡 事半功倍——統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教材整合初探[J].山東教育,2020,(Z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