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鋒
【摘 要】地理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集中展現,有助于學生以后的地理學習和進步,這就要求我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活動和方法,不斷探尋更好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初中地理;邏輯思維;教學策略
隨著地理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考試命題和培養目標越來越重視學生在實際情景中自主靈活運用已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離不開邏輯思維的運用。
一、通過抽象概括來形成概念的認識
地理作為一種邏輯思維較強的科目,對初中生的學習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它既有理科比較晦澀、難懂的內容,又包含著文科類科目中的眾多的概念和條例。這使得大環境下,學生存在一定的畏難和排斥心理,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學好地理。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從最基礎的概念知識入手,打通學生的顧慮,幫助學生運用抽象概括的方法來認識和學習地理概念。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基本方法,也是形成地理概念理解的基本邏輯手段。要對地理概念建立認識,就要將修飾性的、非本質屬性的內容加以淡化,只保留對于地理最本質的內容的學習和深化,這一過程就叫做抽象。把抽象得來的知識和本質屬性在頭腦里進行連接的內化的過程就叫做概括。地理概念通過對地理感性知識進行抽絲剝繭地提煉、分析、比較、概括,最終以定義的形式表述出來。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還不夠完善和嚴密,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能違背科學性和正確性,要為以后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在抽象概括的過程中,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運用過程一定是教師嚴格把控方向的正確性的,這樣能夠將重點放在考點、難點上,讓學生從熟悉的大量的事實出發,盡可能地體會概念的推導和形成過程。在邏輯思維的運用中,學生得到的不光是概念本身,還能學到其中思考方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邏輯思維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事情,是完全可以握在手中的,一件有規律可遵循的、自然而然的事情。
例如在學習“荒漠化”這個概念時,很多住在平原地區,尤其我們都居住在城市,離這樣極具特色的自然化景觀很遙遠,就覺得難以捉摸和把握,實則不然。教師可以先向同學們展示一系列圖片: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南邊的薩合勒地區,那里有大片的牧場的農林變成了不毛之地;中國西北部地區的黃土高坡,黃河流經的地區,帶走了豐厚的土壤;還有中國云貴地區,因為碳酸巖的分布,使得人們不斷地開墾荒地,導致原有的植物被破壞,需要成百上千年才能恢復,留下溝壑縱橫。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概括其中的相同點就能進一步抽象和概括荒漠化的概念,深化學生的理解,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運用分析比較法提升邏輯思維
初中地理的學習涉及到眾多的概念和知識清單,在記憶的過程中很容易相互混淆,例如在地形和地貌、華北平原和華中平原等等。一方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相類似的概念或地域的混淆,使得所有的知識變得混亂、無秩序;另一方面隨著知識量的學習越來越多,可能出現思維定式的負遷移,不能很好地舉一反三,進行知識的學習和鞏固。因此,面對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重視培養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借助縝密地思考分辨類似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分析比較法來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精選一些比較有可比性的、典型的比較對象來進行比較形象、客觀的說明。通過舉一反三、思維探究,發展學生的分類、比較的能力,有助于解決相應的地理思維障礙和困惑。通過分析比較法,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掌握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和相互聯系,能夠基本掌握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有重點、有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整體上來挖掘內部的中心,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對象進行整體和個性的探究,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分析比較法,將新知識與以前相關的舊知識之間建立鏈接,形成極具個性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學習美洲地區人們在開發土地資源時明顯導致了濕地減少,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大多數會收到其他相似地理知識的影響,產生思維定式的負遷移,常規地認為它是因為人活動帶來的影響,而忽略了美洲本地的自然因素。通過分析比較法的運用,學會以一個要素的變化來觀察和思考其他要素的變化,不僅要比較和區分同為“生物”的因素,還要考慮當地的自然地理要素和適宜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等等因素。這一邏輯思維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辨析“濕地”的概念,建立起相關的知識網絡體系,減少地理概念的混淆和負遷移的思維障礙,逐漸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最終完善相應知識的構建。
三、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總結和歸納
思維導圖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種知識歸納和總結的辦法。在初中地理課堂上,為了樹立知識清單、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清晰的網絡圖、進一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思維導圖仍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在一個章節的內容講授完結后,教師可以一邊梳理,一邊大概地在黑板上展示手繪的簡單的思維導圖,或者在試題的講評過程中,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來對思維過程進行總結和加固,其中的目的就是使教師抽象的講解轉化為生動的圖示,復雜、無章法的記憶內容變成邏輯、條理清晰的流程圖。這樣的思維過程使得教師內部的思考過程變得更加外現,能夠將邏輯思維過程變得簡單、凝練,有助于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正確的邏輯思維過程,關鍵的地方也能得到充分的注意。同時,根據教師的簡單的思維導圖的引導,更重要的作用是“拋磚引玉”,使學生在知識總結或者解題過程中也能充分地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來理順自己的思路,將圖文材料中的描述進行提煉,促進學生對材料信息和已學知識進行再加工,學會自主地梳理思維的過程,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和發展。
例如我們在學習南北方的農作物種植時,一方面要考慮生產狀況和氣候條件的關系,另外還要考慮作為一種糧食或經濟作物,它的需求狀況和實際用途,這其中就能展開知識的填充的梳理,涉及到我國北方地區氣候的類型和特點,與南方的比較,優缺點;還有它在我國從相關產業中的發展狀況、實際的需求兩點等等。這一系列的思維導圖做完,不僅相關的知識都羅列清楚了,自己的地理邏輯思維也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升,同時還有學科的綜合素養和學習能力。長久的利用思維導圖的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在提升學習效率的同時,建立起自我的滿足感和自信心,變得越來越喜歡地理,喜歡思考,邏輯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鍛煉。
總而言之,在初中地理課堂上,要著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教師可以通過分類比較法、思維導圖法、抽象概括法來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和思維障礙的突破。
【參考文獻】
[1]甘著生.解析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19(09):215+217.
[2]李明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邏輯思維能力[J].亞太教育,20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