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萍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培育工作獲得了大量的教育資源支持,高中歷史教師要嘗試在“互聯網+”的環境中尋找有用的資源,擴充歷史課堂的知識內容,豐富歷史課堂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教學感受,使學生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可以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以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育為主題,研究了“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學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真實的歷史客觀背景,其涉及范圍較廣,內涵豐富,所涵蓋的內容較多,雖然一些歷史知識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但高中歷史的研究會更加深入,需要大量的史實和文獻支撐,才能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上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帶領學生深入分析高中歷史課程知識,從史料中找到更多的資源來輔助歷史認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
一、增加歷史資料,促進歷史思維
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目標已經不僅限于讓學生簡單地了解歷史事件,而是要通過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習,使學生對歷史史實發生的原因進一步探索,逐漸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可以充分認識到歷史的發展規律。教師在“互聯網+”的平臺中搜索許多教材以外的知識,可以讓學生在內容的基礎上,對歷史史實有更完善的認知,教材始終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圍繞教材開展教學活動,是符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的,但教師也不應被教材局限,而是要突破桎梏拓展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如在講解“南昌起義”的歷史知識時,教材中的知識主要是圍繞“南昌起義”的開始、經過和結果進行,教師在“互聯網+”平臺中搜索了“南昌起義”背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等內容。在“南昌起義”之后又發生了“廣州起義”和“秋收起義”,雖然南昌起義失敗了,但卻代表著共產黨人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在得到網絡資料的補充以后,學生思考歷史知識不再是單方面地理解,而是能夠綜合事件的背景及各方面因素來理解,便于學生更好地總結歷史規律[1]。
二、增強時空觀念,建立大時間軸
歷史時空觀念也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內容,是指歷史事物在特定時間、空間之間產生的聯系,可以在學生的思維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順序,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對于學生歷史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就要重視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軸,每學習一些歷史知識就放入時間軸中,教師可以用“互聯網+”平臺建立起時間軸,不斷將內容填入其中,可以將時間軸分享給學生,學生在課下的學習中也可以參照時間軸,不斷熟悉時間軸中的內容,逐漸形成強大的時空觀念。如五四運動的發生,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但引發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是清政府在巴黎和會上談判的失敗,導致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這些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教師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中將這些事件背后的因素填入其中,便于學生記憶知識時能夠聯系客觀背景,對歷史事件產生更加全面的思考與認知,鍛煉歷史時空觀念。
三、訓練史料證明,培養家國情懷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證明是對歷史資料的佐證,運用真實的歷史進行證明。教師可以將史料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或是按照史料的形式進行劃分,或是按照不同時期劃分,一些照片資料、文字資料都可以作為史料用于證明歷史觀點。在“互聯網+”的環境中,教師可以豐富課堂中的拓展史料內容,增強學生對史料的真偽判斷能力,為學生提供搜集史料的途徑和方法,讓學生能夠從教師提供的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用于重構歷史,形成獨特的歷史認知,并從中融入家國情懷元素,使學生感受到各個王朝的興衰榮辱,培養學生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如在學習“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的過程中,這部分內容中有許多名將為收復失地而進行民族抗爭,有岳飛,還有文天祥,其寧死不屈的精神流傳后世。民族精神是烙印在中國人的骨子里的,探究歷史知識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情懷。學生不僅要從歷史中學習知識,更要從中感受到內涵[2]。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中歷史的核心素養教育方法有所改變,教師應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入手,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更要從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出發,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使高中歷史教學變得富有趣味,而學生也能夠在“互聯網+”的支持下,擁有更多元化的學習歷程。
參考文獻:
[1]李文志.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的有效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20(33):75-76.
[2]許麗娜.“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探索與反思[J].高考,2020(25):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