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摘要】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的重要階段,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相關的工作者著重強調了在開展教學活動中,需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將生活情境式的教學模式應用于數學教學活動中,能有效地實現上述目標.
【關鍵詞】生活情境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
引 言
在利用新式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時,首先教師需要對其概念有清楚明確的認知,這是順利開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有效發揮該教學方法的積極作用的關鍵.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相關的理念還缺乏足夠的認知,對教師順利開展教育工作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而采用新式的教學手段和科學技術來進行教材的編排和整理,是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重要舉措.在應用過程中,部分教師對相關知識點反復地教學,阻礙了教學進度,由此可見,研究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具有積極的意義.本篇文章主要從利用生活情境方法教學的角度出發,淺析其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和相關的應用舉措.
一、生活情境方法的應用意義
(一)生活情境方法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從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來看,多是教師根據教材上的知識和相關的教學計劃,為學生講解數學知識.雖然這種方式能夠保障教師知識的穩定輸出,但是對于學生來講,并不能夠準確、完整地吸收.從小學生的性格特點來看,此時他們的心智發展還不成熟,對于學習沒有太大的動力,在課堂上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為此,教師如果能夠利用生活情境的方式,將一個知識點融入實際生活中,那么學生能夠對相關的知識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能夠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二)生活情境方法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從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來看,他們嚴重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近年來我國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的家長會為學生報大量的課外輔導班,學生在學習了課堂上的內容之外,還要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其他藝術性的課程,這無疑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壓力.然而,如果教師利用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從日常生活創設情境,那么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更好地鍛煉其數學思維和綜合素養.
(三)生活情境方法能夠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大部分學生性格都比較內斂,并不會主動地向教師表達自己的訴求,在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時,多是選擇自己消化的方式,并不會主動向教師提出疑問,而此時教師由于缺乏對學生的了解,認為自己所講授的知識學生已經完全消化并吸收.長此以往,便會影響教學進度.為此,教師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的方式,在講解完一部分內容時,將其中的重點和難點與實際生活結合,并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睡前或者吃飯的時候,便可以對知識進行回顧,以此加強對相關知識的記憶.
二、小學數學發展的現狀及所面臨的突出性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大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還表現為明顯的學習興趣低下.從其原因進行分析,這主要是受到了相關家長和教師教學思想的影響.家長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學習眾多的藝術性課程,以此增強其藝術涵養.相比較于這些藝術性的課程,數學課程表現出了明顯的枯燥、無味性,學生很難提高學習的興趣.另外,數學知識的難度也會逐漸增加,這更在無形之中降低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
雖然在幼兒園階段大力提倡發掘學生的興趣愛好,但仍然會有一些家長堅持固有思維,讓自己的孩子盡可能地掌握多項技能,從而增強幼兒的綜合能力,在進入小學階段,更是會盡自己的能力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家長仍然會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對學習的事情不太上心,對于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將愛好和學習兼顧,但是對于一些自控力較差的學生,可能只能將精力放在興趣愛好上,忽略了學習.這種相反的教育方式反映在學生身上,就是學習成績的高低.長此以往,在整個班級中,就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狀況.這又需要教師制定不一樣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兼顧每個學生.
(三)學生思維能力較差
在小學階段,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會出現空間圖形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有些同學來說,問題會迎刃而解,也有些學生可能會多次學習才能夠有一點進展.尤其是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小學五年級的數學教材中,會出現“觀察物體”的專題講解,對于一些空間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教師對許多問題的講解都是浪費時間;然而,對于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可能在教師將過許多遍之后才會理解一點點.這種思維能力水平不均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
三、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進一步豐富課堂形式
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其心智相對不成熟,還處于一個活潑好動的年齡段中.為此,教師在充分認識到其心理特點之后,根據其心理狀態,盡可能地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為其創設相關的生活情境.比如,在講解到“兩位數的加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問題:在兒童節的時候,需要買15元錢的筆記本和30元錢的鋼筆.那么老師需要付給售貨員阿姨多少錢?老師帶著50元去購買筆記本和鋼筆夠嗎?在拋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結合教材上的內容和教師所講解的重點內容對該問題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深入走進學生之中,為其提供幫助和指導.在完成了幾分鐘的討論之后,安排小組的代表發言,教師對其所講述的內容進行評價,并對其進行鼓勵.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較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結合游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是比較貪玩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點,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講解“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內容時,許多學生對于分母和分子的內容總是分不清楚.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利用游戲“抱團”,讓學生鞏固內容.將一部分學生設為分子,一部分學生設為分母,教師喊到“幾分之幾”時,學生就要抱團在一起.例如,教師喊到“八分之五”時,設為分母的學生就要八個人抱團在一起,設為分子的學生就要五個人抱團在一起.這樣的教學方式增強了游戲的樂趣,又幫助學生鞏固了知識,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真正地學習到了知識.
(三)充分地發揮微課教學的優勢,為學生創設特定的學習場景
1.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在動手能力的訓練過程中,有些東西還是上課的時候做效果比較好.而學生對于有些用具準備得并不是很充分,教師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像必要的卡紙、剪刀、膠水等.例如,在講解“探索圖形”這部分內容時,許多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總是分不清楚,也不明白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為什么是長方形.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上時完成一個圓柱的制作,讓學生在自己動手體驗的過程中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增強記憶.
2.微課視頻的選取一定要簡短,控制時間
微課中所謂的“微”就是少、簡短的意思,所以教師在微課視頻的選取中一定要將這點放在首位,不能像一節課一樣長篇大論地講述與制作,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學生逐漸地轉移了興趣.如果教師在微課視頻選取中能夠嚴格把握時間,盡量控制在8~15分鐘,學生能夠在片刻中很好地掌握一個知識點,那么學生會有不一樣的體驗,激發學習的動力,讓學生能夠愛上學習,主動學習.
3.微課視頻的選取要有課堂知識的拓展與擴充
當學生在上課講解與微課視頻的學習中掌握了一定的能力之后,便會對重復的知識產生厭惡之情,教師此刻也難以進行課程的講解,而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知識講解完畢之余為學生傳授一些拓展性的知識,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做小學數學中“數學廣角”這部分的練習題時,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學習運用能力和綜合性思維,如果沒有相應的鍛煉,那么大部分學生就難以解決這部分問題,長此以往,便會造成兩極分化,如果教師能夠運用微課視頻提前為學生講解一些相關的知識,為學生做好前期的鋪墊,那么后面的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了.
4.小學數學微課教學方法研究
課前的研究:隨著年紀的增長,學生學習難度也在逐年增加,尤其表現在數學方面,然而學生的年齡較小,學習能力較差,并不能夠很好地預習,這樣便會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抓不到重點.如果教師能夠在上課之前為學生播放一段簡短的視頻,讓學生心中有所了解,那么學生在上課時就會有效地抓住重點,提高學習能力.
課上的研究:小學時期的學生對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隨時都會走神,教師如果只是無味地講解知識,學生便會感覺很無聊.如果教師能夠利用微課隨時放入幾個試題,提問學生,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上的氛圍,還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師生間的互動.
課后的研究:上課時學生學到的都是一些理論知識,在練習中并不能夠準確地運用知識.例如,在小學四年級的數學學習中,會涉及數位和數數的問題,學生對于“零”的讀與不讀存在著很大的疑惑,畢竟上課時講解的知識有限,需要學生在課后進行有效的復習與練習.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向學生首先講解一些重點,之后附上相關的題目,讓學生得到鍛煉.
結束語
總體來看,小學階段的教學質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學科素養的訓練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結合生活情境和相關的教學設備,更好地提升數學教育水平,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敏.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82):87-88.
[2]田春艷.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讀寫算,2020(26):89.
[3]陳惠娜.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讀寫算,2020(24):63.
[4]鄧春華.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和方法[J].教師博覽,2020,10(2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