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拓展性作業是指在語文教學的基礎上,以作業形式幫助學生有效拓展相關知識,是對教學內容的有效補充和鞏固,在作業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新課程背景下,拓展性作業使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新的突破,在鞏固知識基礎上,能夠契合學生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開展實踐與體驗,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有效發展,在小學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基于新課程的教學背景,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簡要介紹幾種拓展性作業的有效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拓展性作業;新課程
1 引言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不僅重視對基礎知識的有效傳授,更注重對學生創新、實踐等能力的有效培育。作業作為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環節,具有多種類型和多樣化的教學功能,拓展性作業是在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基礎上對其進行的有效延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情感體驗,使其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實現學習互動,提升核心素養。因此,做好語文拓展性作業設計,是優化作業價值,發揮其學習導向性的重要內容。
2 借助課文續寫,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在原有知識講授基礎上。增加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拓展性作業成為語文有效拓展教學內容,升華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抓手。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課文續寫等教學活動,設置語文作業,有效促進學生創新、聯想等思維的發展。
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中“濫竽充數”的教學實踐為例,在設計拓展性作業時,可以將其設計為對課文的續寫,教師通過設計問題“南郭先生將來會怎樣”等,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聯想與想象,開展南郭先生的續寫,使學生在充分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有效揣摩課文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情感基調對課文進行有效續寫。不僅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更能夠使學生有效鍛煉自身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增強內心的體驗,并以寫作形式進行表達,有效鍛煉學生的寫作、表達等能力。
3 引導學生體驗,強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通常采用講解等傳統方式開展,學生的語文學習基本停留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等層面,無法深入感知教學內容所傳達的內在思想和情感,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教學內容,提升思想的感悟能力,語文教師在開展拓展性作業設計時,可以設計為觀察、體驗等作業內容,使學生立足生活實際,通過實踐活動真切的感知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事物或情緒,從而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以小學語文部編版“孔子游春”等教學內容為例,語文教師可以設計拓展作業時,布置為觀察日記的撰寫。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春游,從身邊的實際情境著手,把握春天的特點,尤其對水進行觀察,在實踐體驗中。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大自然的魅力,體會春天的盎然之情,并結合語文教學的內容,再對水進行觀察的實踐活動中,深入感悟課文內容所傳達的道理,學會做人之道,并將拓展性作業觀察、體驗等活動中的所見、所想、所聞、所思,以觀察日記的形式進行有效記錄,不僅能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更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有效拓展與教育延伸。
4 融入生動演繹,體會教學內容內在情感
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部分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思想教育意義,但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思維能力發展有限,并不能夠深入體會文字所傳達的深刻情感。為此,在語文拓展性作業設計時,語文教師可以融入生動演繹等多種形式,使學生通過排演劇本還原課本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真實的演藝等體驗過程中,深入把握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全方位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中“負荊請罪”等教學為例,語文教師在開展拓展性作業時,可以采用排演話劇等形式,組織學生自愿開展課本劇的演繹,由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做好角色分配,通過對廉頗、藺相如等主人公情感特點的把握,使其融入自身的理解,完成教學內容語言的有效轉化,并輔以適當的表情、神態、動作等,立體化的呈現廉頗、藺相如等主人公特征,通過編排話劇,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領悟教學內容,有效鍛煉思考、分析、演繹等多種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實現語文教學內容的活學活用。
5結論
拓展性作業在語文教學中具有有效鞏固和延伸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充分把握其教學價值,通過課文續寫、觀察體驗以及話劇排演等實踐性活動,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獲得更高層次的學習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根秋志瑪.試析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女報:家庭素質教育,2020:0247-0247. [2] 朱穎.淺析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J].東西南北:教育,2020:0350-0350.
[3] 伍麗.談新課改背景下學生語文作業的探究[J].東西南北:教育,2020:0241-0241.
[4] 陳丙炎.新教材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J].東西南北:教育,2020:0150-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