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怡
【摘要】英語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但在如今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對話”這一溝通形式卻形成了固定不變的模式————有聲對話,從而忽視了無聲教學。在課堂上如能恰當地應用體態語(即無聲教學手段),如面部表情、手勢、目光接觸、身體距離等會使課堂教學更豐富、深刻,達到“無聲勝有聲,快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英語教學,新課程,培養,樂趣,無聲對話
在課堂教學中,教育工作者通常只關心師生之間的有聲對話——這一永恒的主題,而忽視了對無聲對話——新課程教學中的這道“美麗風景”的研究。真正有效率的課堂教學,是師生有聲對話與無聲對話的有機結合。但是,在現今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師生之間有聲對話早已成了固定模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往往缺少真誠的心靈溝通與思維碰撞,往往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有時則你一言我一語,議來論去,看似熱鬧,卻并未論及問題實質。學生與文本之間也缺少充分的對話。試想,學生三到五分鐘內僅僅是把所學的內容讀一遍而已,怎能談得上理解?對文本不理解,又拿什么與同學、老師交流,進行所謂的“思維的碰撞”。
作為一位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線教師,當學生出現“視覺疲勞”時,如何適當給予“美麗風景”,如何恰當的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話特震撼我的心靈:“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才能打到心的深處。”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拙見:
一、模仿秀,激勵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英語教學有其特殊性,生活中運用較少,加上英語課時少,不像語文數學每天都有,時間間隔比較大,容易遺忘。每當我教完單詞或對話讓學生讀時,總有幾個學生不愿開口,怕自己“怪怪”的發音,遭來同學們的嘲笑。針對這種比較普遍的情況,我想:既然學生不敢“有聲”地交流,是否可以讓他們在“無聲”中交流呢?一次,我讓孩子們看我的口型,在心里跟我默讀,根據口型幫他們訂正。當多次練習后,我就告訴他們,可以發音了,口形完全正確了。慢慢地,他們就有了學好英語的信心 ,原來的“英語啞巴”現在都敢大膽地開口說話了。對話訓練時,也可采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無聲地對話不但有利于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他們信心的增強。
二、轉移法,增強孩子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活動都依賴于興趣,興趣是每個人成長的起點,是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探索事物底蘊的內在動力。教學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個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動。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持久,當他們疲倦時,常常出現只看不聽,只聽不看或干脆不看不聽的情況。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我一改往日的苦口婆心,將無聲教學引入課堂,提高他們的興趣,延長注意的保持時間。每當新授完單詞或句型,學生臉有倦意時,我的偶創設一個“啞劇”,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使其以另一種嶄新的姿態投入新一環節的學習。如在教學動物這一課時,教完elephant,mouse,bird,cat,monkey,and cat.這些單詞時,看著已顯倦意的學生們,我突然不說話了,而是兩手交叉,兩腳分開,顯得很笨重似地往前走。學生顯然被這一“靜”嚇壞了,又看到我這個奇怪的樣子,都睜大眼睛好奇地看著,精神格外地集中。我呢?不說話,也不停止自己的動作,只是忽然又放矮了嬸子,快速地向前走,一會兒又兩手分開,上下揮舞,接著又兩手放在嘴邊移動,一轉身又將手放在頭上。我反復做了好幾遍,知道大多數學生都在無聲地跟著我做動作。當他們興趣正濃時,我又轉入了第二部分的教學,Let’s do:walk like an elephant,fly like a bird,act like a cat and so on.有別于傳統教學,運用無聲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轉移了學生學習單詞的疲倦,形象的動作使學生一學就會。
三、獻愛心,在無聲中使學生自醒
蘊涵著豐富信息的教師的面孔常常是學生認讀的“黑板”,他們時時從教師的面部表情,而其中眼神的信息最為重要。教師可以用微笑的方式去表揚和批評學生,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生上課遲到了,或上課時思想開了小差,這時,教師對其微微一笑,他就會意識到自己不對及時改正。對于回答問題,表演對話精彩的學生則報以滿意的微笑,有意識地讓自己的“愛心提醒法”為教學服務,肯定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四、紙片表心聲,揚起學生的希望之帆
“心中所想,盡在紙上。”利用紙片進行交流談話,不失為一條了解學生心聲的佳徑。敞開學生心靈深處一些不愿向別人透露的想法,從而“對癥下藥”,進行心理疏導和自我教育。
課堂上的我們常常要處理許多偶發事件:有人突然哭了;不知什么時候教室里闖入了一只小動物;發現某個學生看課外書入迷了等等。這時,我們可以通過紙片傳遞心聲,圓滿解決課堂突發事件。如有學生突然在課堂上哭泣時,我們雖然勸慰了幾句,學生止住了哭聲,但其心結并未消除,聽課效率可想而知。這時,我們可以視具體情況或布置點作業,或提出某個問題讓學生思考,教師則寫一張小紙條給那位同學:“老師知道你是一個堅強、勇敢的孩子,這一點委屈肯定壓不倒你,挺起胸,笑一笑,全班同學看看你。”這種無聲的交流,比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簡單、命令式讓他別哭,要好得多。這能使該生感覺到教師把他當作知心朋友,態度親切、真誠第和他交心,無形中架起了一座師生間心靈的橋梁。我們也可以視具體情況,將教學內容轉入對該生的激勵或全班同學的教育之中。
蘇霍母林斯基說過:“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里,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會取得成功。”輕如細細絲雨,柔如習習春風,又恰似涓涓細流滋潤學生心田的“心靈對話”,是一種教育手段,更是融洽師生關系,溝通師生情感的一條途徑,不但能對學生的心靈產生積極的影響,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功效,而且還拓寬了教育途徑,提高了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梁儀…英語教學法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4)孫曉青…英語教學中的無聲對話教學[J].外語界,2002(4):19
(5)趙永新…無聲對話教學對比有聲對話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