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香
摘要:在現如今社會不斷變遷的背景下,文化認同感下的少數民族教育問題是引起了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關注,本文旨在通過對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感下的教育現狀分析,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感現狀,剖析原因,以及少數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變遷。同時還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促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更新民族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當然,在平等創新的氛圍,帶動民族發展,實現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注意民族文化的自我喪失。
關鍵詞:社會變遷;文化認同;少數民族;教育分析
一、目前少數民族教育現狀
建國以來國家一直努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支持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并通過多種政策推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然而,由于受歷史、環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教育依然存在基礎相對薄弱、教育成本過高、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隨著社會變遷,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新問題也不斷產生。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區域基本上地處偏僻地帶,交通條件差,信息閉塞,經濟落后,生活和工作環境艱苦。由于地域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制約,民族地區的發展速度緩慢,教育發展相對落后,面臨基礎差、教育觀念淡薄等問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與發達地區的教育相比,從某種意義上講,其發展速度呈現著負增長。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和內地民族班、學校的教育課程結構與漢族大體上相似,脫離了西方教育系統的概念,包括各個方面的教育體系。
二、要點因素對少數民族文化認同教育現狀分析
(一)社會變遷
從大的社會背景來看,中國處于社會結構轉換的過程中,人們的傳統觀念和價值觀暫時處于了困惑和選擇性的兩難境界。社會變遷存在著影響少數民族教育體制的各種傾向。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時代,不管是少數民族還是漢族,都有把輿論和各種思想文化傳播的“麥克風”,使得在統一教育體系方面存在困難。網絡的日益強大,使得不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風俗在網絡上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融合,在網絡的世界里,人們更容易理解世界另一方面發生的事情,這樣就可以獲得原本的文化認同感會受到外來文化的直接沖擊,需要我們對教育問題有深度、準確、要有全面的認識,才能在社會變遷中的浪潮中不亂陣腳,穩步前行。
(二)文化認同
影響文化認同感的重要脊梁是民族語言。在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是否使用民族語言,是否因此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和工作,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少數民族的語言是一種在長期人際關系和活動中形成共識的語言體系,通過民族成員之間擁有的獨特交流方式直接表達了民族文化的認可,從心理上可以得到肯定,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發生沖突時,民族語言可以作為基石解決問題。因此,會說民族語言的人會使得大家更加有歸屬感,相反不會說民族語言的人會使人產生防御心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沒有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地區,一些民族文化只能通過民族語言來實現。在教育體系中,掌握民族語言,必然會對民族文化加深理解,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因此,在如今的教育體系中,必須重視民族語言的發展;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在使用漢語,國際語言的同時,也要注重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
在文化認同方面,性別因素也是值得一提的重要因素。在探討少數民族教育方面的問題,性別因素常常被提及。自五四以來,男女平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們心中,新思想提倡男女地位平等,百年的宣傳,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也開始重視“男女平等”等觀念問題,開始意識到輕視的陳腐觀念。但事實上,少數民族對男人的偏愛并沒有被徹底消除,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大部分地區出現女性比男性更受歡迎的現象。他們認為這不僅接受了自己的傳統文化教育,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和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教育體制方面出發,這是需要解決的必要問題,不否認“少數民族文化”,但對于其產生不利影響的文化,需要及時制止和改善。
三、改善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下教育現狀對策與建議
(一)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方針,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文化包括各民族的文化,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核心是一體的,也是各種文化多元化的并存。通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提煉,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方針,體會到各民族文化之間所共存的勤勞勇敢,團結等特征,以這樣的民族精神來發揚尊老愛幼,誠實友善,和諧統一的文化理念。要想形成新的社會思潮和社會共識,需要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寶物,需要世界文化遺產的“百花齊放”,堅持“中性地”的方針,展示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偉大成就。讓少數民族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方針,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少數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實現百花齊放,創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社會文化,形成高度的文化覺悟和自信感,形成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加強少數民族文化與教育融合事業的建設,加強對社會發展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認同,實現各民族全面前行。
(二)開展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進行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與少數民族學生多交流,交流可以消除誤解,能夠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各文化之間的不同類型,可以通過借助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讓學生去了解本民族文化,以其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育,和少數民族中的高中學生進行對話,通過與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進行語境的轉換,才能夠設立符合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
四、結語
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存在典型的“同化文化”現象,這種背景下的教育體制是肯定存在問題的。在改善管理體制中指出:以“中華文化”為主體,通過對各少數民族文化的同化和融合,使得各民族全面發展。這是“同化文化”中國教育面臨多民族文化的基本態度。這也是一種溫和值得肯定的同化態度。雖然近幾年中國的少數民族教育改革非常重視各民族文化發展的需要,但實際上我們的教育內容本質上沒有表現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統一性。因此,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實地考察,深入到少數民族的問題根源所在,實現各民族全面發展的目標,使得各民族文化“百花齊放”。
參考文獻
[1][加]埃里克·麥克盧漢 ,弗蘭克 ·泰格龍.麥克盧漢精粹 [M].何道寬,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88.
[2]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4).
(石家莊市第二十四中學 ?05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