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興的傳播形式豐富了跨文化交際的基本模式,但隨著互聯網中跨文化交際的發展,萌生了許多問題。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互聯網;文化摩擦
如今,依托于互聯網的新興的傳播形式兼具了傳播類型當中的團體傳播傳播、大眾傳播、人機傳播各自的有點,底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性,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創造了一個獨特的、跨越時空的交際場景。[1]
然而,互聯網在推動跨文化交際積極進行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當兩個甚至多個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網絡上相遇時,種種碰撞與摩擦也同樣不期而至。
一、誰動了我的傳統服飾?
伴隨著國內出現的"漢服復興"、"漢服熱"大潮,網絡上現了相當一部分優質的漢服博主,他們在微博、推特、ins、Facebook等包含了各個國家用戶的社交app上,上傳了很多漢服的照片及文化知識,精心拍攝的照片、優美華麗的傳統服飾、帶有東方色彩的妝容造型,很快就引起了許多國外網友的關注,這當然是一種積極的文化輸出,尤其是對于我們中國這樣一個在服飾上跟隨西方審美近百年的國家來說,有互聯網這樣一個方便、快捷且受眾面如此廣泛的轉播媒介,讓更多地西方國家能夠看到獨屬于中國人的服飾,展現這個千年文化古國積淀下來的無限審美魅力,這當然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
然而,就在2020年11月份,在推特上卻出現了中韓兩國網友的"服飾保衛戰",一位男明星在網絡上發布了自己在拍攝明朝主題的電視劇時,身著明朝服飾,戴官帽的照片,瞬間引起了韓國用戶的不滿,紛紛表示,官帽是屬于"韓國"的傳統衣飾,指認明朝的服飾是在"抄襲"韓服,甚至有一大批韓國的畫手、作者,整理出了所謂的"韓服制度譜系",并在外網上廣為流傳。這樣巧取豪奪,歪曲事實的行為,在很多不了解事實真相的外國網友面前,卻變成了伸張正義、維護自身權利的光輝行為,嚴重損害了中國傳統服飾在不少海外網友心中的形象。
然而,據史料考證,在明朝,韓國仍然是中國的一個附屬國而已,韓國大部分的服飾、建筑、飲食、節日、中醫,都來自于中國,更遑論"韓服制度譜系"的可信性。
跨文化交際的前提,是承認并尊重彼此的國家文化背景,然而韓國這樣光明正大搶奪中國文化內容的行為,大大增加了兩國網友在互聯網上在進行溝通時彼此心中的隔閡。在互聯網上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我們每一個賬號所代表的已經不再是我們本人這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我們每個人所屬于的國家、民族。我們每個個體在網絡上所表達的個人想法,在網絡跨文化交際的時候,非常有可能被解讀為是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想法,因此我們在網絡上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除了尊重他國文化、堅決保護我國文化的同時,還要明白,在各個國家的網友面前,我們所代表的就是中國。
二、誰與誰共情?
跨文化交際的一大重要意義就是發展共同的情感,消除文化中心主義。而共感就是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他人的苦樂和機遇,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缺乏共感,則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他人的行為和價值觀,而如何形成共感,也成為了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大難題,這樣的問題,在網絡跨文化交際中顯得尤為突出。
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們國家首先提出了"居家、戴口罩"等種種防疫措施,我們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紛紛表示"一動不動就是不給國家添亂",這樣簡單又有效的"全民隔離"防疫措施,讓我們打贏了戰疫第一仗,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這樣的簡單有效的措施落在西方媒體及網友的眼中,卻變成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為,他們無法設身處地地考慮到我們國家的疫情狀況,也無法與我們形成共情。因此在西方國家遭受疫情沖擊,國家政府要求民眾"戴口罩、居家隔離"的時候,引起了民眾強烈的不滿,人們紛紛上街游行,要"保障自己的自由"。當然,這樣的行為在我們眼里也像是一場鬧劇,我們也同樣在各個社交軟件上對他們進行批評甚至嘲笑。
這就是無法達成共感所帶來的問題——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彼此行為和態度的質疑及不解。對于西方民眾來說,沒有什么比保證他們的言論自由、行為自由更為重要,哪怕是病毒對生命的威脅也無法讓他們放棄追逐自由,然而對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民眾來說,我們相對更加愿意相信國家的決策和指導,對于自由的追求反而不是特別突出。其二,是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金錢觀導致了問題的出現,西方更傾向于超前消費、分期付款等消費模式,并且沒有存錢的觀念。如果隔離在家,不出門工作,他們將沒有能力去償還自己的貸款;但中國的民眾有存錢的傳統觀念,哪怕是在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超前消費形式無處不在的今天,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正常消費,"花今天的錢圓今天的夢"而不是"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因此,哪怕是被疫情耽誤了正常的工作,依舊有存款可以正常生活。
難以形成共情,歸根結底依舊是文化背景的差異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哪怕是在網絡上,這樣的問題也難以避免,因而在網絡上面對其他國家發生的我們無法理解的事件,我們也不應該妄自評論,應秉持著,"不了解事實真相,不以評價"的原則來進行網絡跨文化交際。
社會發展到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推動社會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手段,世界各個國家的人們形成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開始意識到所有的人類,無論來自哪一個國家、哪一個種族,在本質上都同屬于一個地球的文明,文化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這種對于文化和社會共同進步的追求已經成功引起了國際社會生活中有關網絡跨文化交際文化價值觀的有效交流和思考。網絡社會的本質依舊是社會體系,反省了信息時代的社會發展,網絡社會的特點是在空間和時間上,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同步變化。
結語:
網絡世界的現實性,也貫穿著諸多的問題與矛盾,對于解決具體的問題,信息技術并不會帶來社會實踐各個領域中知識發展和文化體制中人們在人文素養方面的新水平、新高度,恰恰相反,這會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水平高度的網友針對同一問題產生不同的想法、見解、乃至爭論,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跨文化交際帶來的好處和意義大打折扣,因而如何解決網絡跨文化交際帶來的種種困難與麻煩,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人們所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劉鳳霞,跨文化交際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作者簡介:劉雨蒙(2000-),遼寧沈陽人,本科在讀。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