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迪斌
摘要: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語文教學已成為學生繼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學校教育中,高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高中生開始形成整體個性,高中語文教師應意識到將傳統文化引入語文學習過程的重要性。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對策
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是對語文教學課程進行新改革的要求,也是國家長期健康發展的要求。隨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加深了解,他們產生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尊心,以及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主動性。隨著進一步的學習,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將更加有效和深遠,為我國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1]。
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包含很多方面。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有助于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高中語文課程本身具有人性化的特點,注重學生的人格特征,適當地介紹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促進學生個人素質的形成和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與語文基礎知識密不可分。只有結合傳統文化學習語文,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內涵,才能真正體驗文化的魅力。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學校教育必須積極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在高中階段,通過大力弘揚和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可以促進學生內心世界的豐富,為以后的良好學習發展打下基礎,并鼓勵學生全面發展人文素養、道德建設。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培養良好的品格,不能簡單的形式進行教學,主要教學內容應該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應結合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教育,在高中建設良好的道德教育,使教育真正回到以人為本的教育。高中語文教學要積極運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民族精神的弘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他們更好地成長[2]。
(三)讓學生了解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許多人似乎非常重視外國節日,而忽視傳統節日。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對孩子的傳統節日教學,使他們能更多地了解傳統節日,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并做好繼承傳統節日文化的工作。還有經典的傳統文化內容,教師還可以通過有趣的方式將其傳播給學生,讓他們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內容,做好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工作,并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融合的對策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在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提高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作為課堂教學的執行者,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從根本上影響著課堂的語文教育。教師應充分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素養。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必須不斷積累豐富的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要加強繼承的愛國思想觀念、革命精神和文明的行為習慣教育,了解傳統教育的精神。將傳統文化的本質與教育內容有機結合,從而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從而鼓勵學生學習優良的傳統文化。當語文教師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時,他們將成為學生的榜樣,樹立他們的信念和尊重感,并讓學生自覺接受老師的教育。
(二)深挖教學內容的傳統文化內涵
為了促進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的傳統文化內涵。在語文教學中,教科書是學習的基礎,編者在編寫教科書時會專門選擇一些反映傳統文化內涵的閱讀內容。教師應更深入地研究閱讀教學,這就需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盡管高中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與以前相比有了顯著提高,但依靠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無法更準確地把握傳統文化內涵,教師仍需發揮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考慮滲透傳統文化作為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例如,在講授《祝福》時,我們可以結合教材來更深入地研究傳統文化內涵。《祝福》的內容充分反映了我國的民間傳統習俗,這些習俗在傳統文化中也很重要。在《祝福》的開頭,描述了魯鎮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在祭祀活動中,人們需要掃除灰塵、清洗地面并殺雞宰鵝,這一系列活動表明人們非常重視習俗和傳統文化。教師向學生介紹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回憶他們的現實生活經驗以及節日期間他們在家中遵循的習俗,如桃花源擂茶習俗、茶庵鋪蒿子粑粑、鄉間采茶等,以及為什么要遵循這些習俗。然后老師可以向學生講解一系列民間習俗,如擂茶既是桃花源必喝的飲料,同時也是桃花源人待客的佳品,喝擂茶是桃源人民待客的最高禮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習俗的涵義;對于高中生來說,這種內容可以使課堂變得更加有趣,讓他們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利用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幾千年來,中國的發展形成了許多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每個節日都是古人出于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而進行的活動,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傳統慶祝方式。高中語文教學可以利用傳統節日來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中秋節期間,我們可以會組織班級來慶祝中秋節,并利用中秋節讓學生知道除了吃月餅的習俗,他們還要了解中秋節的傳統內涵。通過朗誦描寫月亮和中秋節的詩篇,讓學生了解民族習俗;通過組織傳統的節日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隨著高科技和信息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忘記了傳統節日。但是,由于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經傳承了數千年,因此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廣泛傳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覺地繼承傳統文化,充分利用語文的獨特教學優勢,將傳統節日的豐富文化內涵融入教學中,以更好地發揚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
結論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已成為我們每個一線老師應注意的問題,這要求我們深入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愛好,從多個角度滿足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需求,增強傳統文化教學的創新性和完整性,并賦予學生運用其觀點的能力,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以便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供必要的保證。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基礎教育一般課題2018年立項《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課題編號XJKX18B074)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張玲琳.芻議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南北橋,2019.
[2]李瑞華.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問題[J].學周刊,2019.
(湖南省桃源縣第一中學 ?湖南 ?常德 ?4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