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蘭蘭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小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有意識地綜合開發和利用學生學習活動、社會活動以及其他學科等課程資源,運用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主活動中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學習,它注重于學習方式的自主、實踐、綜合,又注重于過程的開放和互動,具有綜合性、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探究性、創造性、靈活性等特征。
一、小學階段“綜合性學習”的內容編排及教學目標
小學階段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綜合性、實踐性特點的體現。縱觀統編本現行的語文教材,和以往小學語文教材不同的是,綜合性活動課程次數減少了,中心更加突出,編排的主題也更加集中。部編版教材綜合性學習的編排主題:三年級下冊,中國傳統節日;四年級下冊,輕叩詩歌大門;五年級下冊,遨游漢字王國;六年級下冊,難忘小學生活。
在一二年級(低段)將綜合性學習安排在單元板塊中,學習內容滲透在單元板塊中,如課后編排的欄目“和大人一起讀”“展示臺”等,主要從培養興趣和習慣入手。三四年級(中段)將綜合性學習安排在了普通單元內,是單元中一項學習內容,以整合單元資源來綜合學習處理信息,著重從方式方法的選擇運用方面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五六年級(高段)則是獨立成單元,整個單元圍繞完成綜合性學習任務,對孩子的能力、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綜合性學習單元教學內容及實施策略
1.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教學內容
這是教材中首次出現的綜合性學習欄目。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主要圍繞生活中的傳統節日展開,這個活動既和單元主題密切相關,又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在課堂上,學生閱讀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利用課余時間,和小伙伴們一起通過各種途徑、采用多種方式了解傳統節日,感受身邊的優秀傳統文化。活動要求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收集介紹我國傳統節日的資料,并通過寫過節的過程和交流節日的風俗習慣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了解身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本單元課文學習結束后,教材安排對前一階段綜合性學習的成果進行展示交流。展示活動有兩項,第一項是個人學習成果展示,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家過節的過程或者節日里發生的故事,引導學生用文字記錄自己的生活,從而促進他們對傳統節日的了解。第二項成果展示,重在集體合作,教材中的四個泡泡列舉了一些展示的形式和內容。比如,可以通過做月餅、寫春聯、誦讀古詩、講述包棕子的方法等方式展示活動成果。最后對展示交流提出要求,展示成果時本組的同學可以互相補充,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提問,最后還要評一評哪個小組活動開展得好。
教材這樣安排,旨在通過為期兩周左右的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人際交往等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同時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2.教師實施“綜合性學習”的過程及實施策略。
此次綜合性學習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啟動階段。
第一階段也是活動的開始階段,可以安排在第九課之后,這一階段應完成三個目標:
1.明確此次綜合性學習的任務。可以結合單元導語的學習要求,參考語文書第36頁的“活動提示”,讓孩子們知道,在接下來的兩周時間內,要了解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以及節日的習俗。
2.自愿組成學習小組。可按班額分成7個活動小組,每組6-7人。教師引導學生如何組建學習小組,做適當的指導分組形成異質搭配,讓優等生與后進生自愿搭配。自愿搭配有利于培養同伴之間的感情,增進后進生對優等生的信任度。
3.制定活動計劃,明確分工。首先,可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語文書36頁中的日歷,接著讓每個小組成員圈出傳統節日,由小組長組織交流,小組記錄員記下本組組員所找到的傳統節日。小組派代表在全班范圍內發表意見,教師梳理出本次綜合性學習要研究的7個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最后,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傳統節日作為本次綜合性學習第一階段要研究的主題。接著組織學生根據泡泡和表格中的提示,說說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和方式去開展活動,如何記錄收集的資料。比如,可以通過詢問長輩、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看影視片、參觀民俗展覽館等形式,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和習俗,并通過摘記、拍照、畫圖、寫文章等方式,把了解到的內容記錄下來。教師還要指導各小組制訂一個簡單的活動計劃,比如,打算了解哪方面的內容,哪位同學負責哪一部分,計劃用哪種方式開展活動,以及時間安排。可以設計一個活動計劃表,做到分工明確,心中有數。教師對制訂計劃有困難的小組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指導,幫助他們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還要注意的是在學生活動開始前,教師應提供小組合作開展活動的評價要求,以便在將來活動中學生可以對照評價要求進行自我評價。同時,還應把相關的評價內容和要求告訴家長,讓家長一同參與其中,引導孩子自覺、認真地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習要求開展學習活動。
第二階段,推進階段。
在了解收集資料的渠道,以及重點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后,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開展課外實踐。需要注意的是,“放手”不是“放任”,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覺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和個人自主實踐,可以設計活動評價標準,讓學生對照標準自我評價;可以把學生已經收集到的資料張貼在班級學習園地中,提醒還沒有收集資料的學生趕快行動;可以詢問各組開展活動的情況,督促、指導學生按照查找資料、整理信息、合作完成展示任務的步驟,有序開展學習活動。教師應通過過程性的干預和指導,為學生堅持自主開展綜合性學習提供保障。這一階段有兩個目標。
目標1:提醒學生小結。可以依據本次“活動提示”提醒學生對自己或小組前一階段的活動做一個小結,并為成果展示做交流準備。教師可以安排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交流組內成員課外收集到的有關傳統節日和習俗的資料。
目標2:準備用怎樣的方式展示活動成果。教師要給學生具體的指導,比如,怎么把收集到的資料分類,用什么方式呈現活動成果,如卡板、圖表。小組商量選定一種或幾種展示成果的方式,如果材料不足還需進一步補充收集資料。還要注意的是學生一般會比較多地收集節日的習俗,以及與這些習俗相關的傳說,不會馬上想到要收集如何過節的資料。而本次綜合性學習需完成的任務之一是要“寫自己家過節的過程”或者“節日中發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因此,在第二階段組織學生交流時,可引導學生思考:為了完成這一學習任務,我們還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從而為第三階段的成果分享做充分準備。
第三階段,展示階段。
綜合性學習成果的展示可以安排2.5-3個課時,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展示活動成果。
目標1:進行“寫一寫過節的過程”的個人成果展示。學生自主完成習作后,可先在小組里讀自己的習作,組內成員要評價習作是否交代清楚了是如何過節的。教師挑選比較典型的例子,組織集體交流。比如,過中秋節時,晚飯后全家要一起吃月餅、賞月。如果學生寫的是過節時發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教師要引導學生辨析文中所講的事是否與“節日”密切相關,如果僅僅是發生在節日這天,而與過節沒有關系,是不符合要求的。
目標2:讓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示綜合性學習的成果。展示前,教師應使學生明確評價展示活動成果的標準,依據標準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展示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把從他人的展示中得到的收獲說清楚,并運用恰當的方式對他人的展示情況做出評價。
此外,教師在評價學生綜合性學習情況時,應注意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評價應重點關注學生的習慣態度、合作分享的情況。比如,能否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習要求自覺開展學習活動,能否與小組成員一起合作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展示學習成果的方式是否有創新等。
參考文獻:
[1]梁琪.中華傳統節日資源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利用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學報.
[2]馬志紅.在習作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以《中華傳統節日》一課為例[J].語文建設,2008,(405).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