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艷
摘? 要:中國抗疫故事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鮮活生動的教學素材,思政教師應采用有效的方法講好抗疫故事,引領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講好中國抗疫故事要從4個方法論維度進行把握:以實服人,講事實,引發學生思考;以形動人,講形象,助力學生實現價值塑造;以情感人,講情感,達到與學生心理共鳴;以理化人,講道理,增強學生“四個自信”。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中國抗疫故事? 方法論? 以實服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3(c)-0250-03
On the Methodology of Telling Chinese Anti Epidemic Stories Well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U Chunyan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ebei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Cangzhou, Hebei Province, 0610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anti epidemic stories provide vivid teaching material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use effective methods to tell anti epidemic stories and lead students to contribute their youth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To tell Chinese anti epidemic stories well, we should grasp them from four methodological dimensions: convincing people with facts and arousing students' thinking; moving students with figures and images to help students realize value shaping; moving people with feelings and emotions to achieve psychological resonance with students; rationalizing people and reasoning to enhance students' four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hinese anti epidemic story; Methodology; Convincing people with facts
思想政治課是助力學生形成科學“三觀”、樹立“四個自信”主陣地,承擔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重任。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生動實踐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諸多現實、鮮活的例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宣傳一線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公安干警、基層干部、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跡。”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增強學生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是新形勢下思政課教師提高課堂生命力的關鍵所在。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需要運用好科學的方法論,需從以下4個方法論維度進行把握。
1? 以實服人:講事實,引發學生思考
以實服人是思政教師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基礎。《說文解字》將事實解釋為事情的真實情況。從這個角度來說,思政課中講述的抗疫故事必須是真實、全面的。只有真實、全面、完整的事實才更具有穿透人心、震撼心靈的力量[1]。
“真實”的事實是實事求是的根本,要求思政教師要講清楚事情的真相,真實、準確地反映事實。新媒體時代為虛假故事、虛假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當前西方國家的某些政客編造各種謠言“甩鍋”中國,國內某些自媒體人也蹭著疫情的熱度炮制出一些虛假新聞、虛假故事。思政課教師在選擇抗疫故事時,必須強化政治責任,站穩政治立場,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選擇那些經過知名媒體公開報道并經過多方驗證的權威信息,做好疫情信息鏈條傳遞中的把關人,確保抗疫故事的真實性、準確性。
“全面”的事實,要求思政課教師運用系統性思維方法講清事實的全面真相,既講成就也講不足,既講經驗又講教訓。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包含著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這要求人們既要看到積極方面,又要看到消極方面。思政課教師在講述抗疫故事時,要引導學生從對立統一兩個方面完整把握抗疫故事。一方面,要講述中國在抗疫中彰顯出來的制度優勢、展示出來的中國精神、涌現出來的凡人壯舉。例如:火神山、雷神山從無到有橫空出世的故事;4.2萬醫護人員“不計報酬、無論生死”馳援武漢的故事;廣大志愿者、基層工作人員、普通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恪盡職守、默默奉獻、舍生忘死的故事。抗疫中出現的生動故事、卓有成效的經驗辦法是思政課教師要傳遞給學生的戰疫正能量。另一方面,也要回應學生的質疑和關切,對抗疫中暴露的短板和缺陷進行實事求是的評述、分析,并以此為契機啟發學生思考。思政課教師講述抗疫故事,啟發學生思考抗疫中存在的短板與問題是在課程學習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直接有效方法[2]。
2? 以形動人:講形象,助力學生實現價值塑造
以形動人是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具象表達。在形象學中,形象被定義為“一種文化現實的描述,是情感與思想的混合物”,即通過有效生動的語言文字表達,建立起來兼具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總體感知。以講故事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形象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所謂客觀性是指人物或事件的形象要以本身固有的“形態、面貌”為依據塑造,不能隨意捏造;所謂主觀性是人物或事件形象的形成受人們主觀感受、感知結果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政中“抗疫故事”的講述,不僅是對故事本身的挖掘和語言文字的構思,更是通過情與理的抉擇、精神與信仰的傳達,實現講、受雙方的心靈契合與情感認同[3]。
抗疫故事中形象的展現由個人形象和集體形象共同描繪而成。講形象,就是要講好抗疫中的個人形象和集體形象。首先,講好勇于擔當的個人形象,助力學生塑造“愛國、奉獻”的家國情懷。對于青年學生而言,他們喜歡接受與自己社會階層、態度、年齡相似的人物故事。一個個青年人勇赴國難的形象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馮秀軍教授在講授《戰“疫”里的最美青春——談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時,展示了一系列“90后”“00后”抗疫形象。“小人物、小細節、小故事”更容易展現抗疫英雄鮮活、具體的人物形象,讓學生覺得可親、可學、可做,自覺地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緊密相連。在講好個人形象時,思政課教師不應對一個人物進行“長篇大論”式的講述而應精選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細節,展現抗疫英雄的精神面貌和個性特征。另外,在人物選擇上,要避免“千篇一律”,應挖掘醫護人員、志愿者、普通群眾等不同職業青年的抗疫故事,豐富人物形象[4]。
其次,講好“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集體形象,助力學生塑造頑強拼搏、不屈奮斗的精神品質。中國是一個擁有集體主義傳統的國家,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以愛國為核心的集體主義精神。面對疫情,中國不同群體彰顯了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體現了時代特征,反映了社會大眾普遍的心理狀態。魯迅曾說:“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僅僅是靠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民眾才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抗疫集體形象從一般性和普遍性角度展現了中國精神和中國面貌,有利于學生從宏觀上感受不同行業、不同職業民眾的勇毅和堅韌,在從眾心理作用下,保持與集體一致的選擇。講好抗疫集體形象要求思政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搜集—歸納—總結—提煉”材料的能力。一方面,思政教師要從報紙、雜志、互聯網等不同渠道搜集大量相關信息,按職業、行業等標準整理歸納;另一方面,還要從龐雜的信息中篩選出體現中國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素材,提煉出其中蘊含的集體形象。
3? 以情感人:講情感,達到與學生心理共鳴
以情感人是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感性力量。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讓學生感受精神感染和情感浸潤是思政課講好抗疫故事的重要目標。隨著生理和心理不斷成熟,青年學生的情感日益豐富且具有強烈的情感需要,因此思政課教師應把握學生這一情感特點,提升情感教育的實效性。以情感人,可以采用以講育情和以情育情兩種方法。
以講育情即通過把握語言的“運動性”感染學生。“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抗疫中不同的人物演繹著不同的故事,展現著不同的心理和境遇,因此,思政教師在語言表述上要灌注真情,練就話語直抵人心的能力。要靈活自然地運用好語氣與語調。語音的輕重緩急、音節的長短輕重、語調的抑揚頓挫都要依據人物、情節不同做出改變,讓學生在教師聲音、語言的連續變化中,尋找到生活中的熟悉感,產生與抗疫英雄“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體驗。要處理好語言細節。有聲語言的有效傳遞離不開對細節的準確處理,對動詞和語句間邏輯關系的恰當把握是細節處理的重點;要注意分析語句之間的關聯,找到詞語指向的不同行動特征和行為目的,從而確定語氣關系與停連處理,使學生產生身處其中、感同身受的體驗。
以情育情即通過情感的投入影響學生。移情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從他人角度去體驗別人的情感活動是人類得以協作生活的基礎,也是以情育情的心理基礎。要做到以情育情,思政課教師需在情感表達上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情感定位“情理合一”。從情感認知上要理解人物行為,接受人物思想,接納人物性格,融入人物情感,這樣才能真正走進人物內心,表達出平凡人舍生取義、愛國奉獻的壯舉。二是情感認識“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是一種能力和技巧,是對不同人、不同生命狀態的感知與共鳴。教師要有對抗疫人物感同身受的情感認知,有了這樣的情感認識,就會在情感表達時更加真實細膩,凸顯出普通人身上偉大的精神力量[5]。
4? 以理化人:講道理,增強學生“四個自信”
以理化人,增強學生“四個自信”是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理性升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要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要把‘道貫通于故事之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講道理,要講“抗疫戰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就的“中國道理”,為青年學生了解中國、認識中國、讀懂中國打開輿論場,提升思政課話語權。通過挖掘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和靈魂,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6]。
以理化人,要講好黨集中統一領導的最大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的領導是我國能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的“定盤星”。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對全國疫情防控進行縝密布局、高位統籌。正是在黨中央的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下,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成效顯著。思政課教師要通過總結、對比深挖、細挖抗疫故事中展現出來黨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獲得積極體驗,產生深刻認同。
以理化人,要講好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遵循。同西方政黨竭力維護資本家利益不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對疫情的防控和治理顯示出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基本價值立場。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思政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發揮主渠道優勢,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特點精心挑選抗疫故事,引導學生挖掘故事背后的道理。
參考文獻
[1] 張小鋒.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對全球抗疫意義重大[J].北京教育(德育),2020(6):43-45.
[2] 王漢平.運用影像式敘事對外講好中國抗疫故事[J].對外傳播,2020(8):29-31.
[3] 李媛媛.跨文化背景下用英語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實踐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12):
118-120.
[4] 楊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主要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9.
[5] 林龍.習近平關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論述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0.
[6] 劉麗.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創新路徑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3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