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娜
【摘要】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手段旨在全面提升學科教學質量,符合構建高效課堂的教育要求,無論是對教師來說還是對學生來說,運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活動帶來了積極影響。現代教育理念影響下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模式不斷獲得優化和提升,作為新時期的教學工作者,也要結合新的教學要求給小學生提供全新的教學服務,實現數學教學展示更形象,反饋更便捷,教學更具生活化。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形象;便捷;生活化
數學教育立足學生的數學素養養成目標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活動是激發學生數學意識、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方法選擇和應用上應該結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和思維特征,體現課程改革精神,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給課堂教學帶來深刻的變化,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是這個時代背景下數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意投入到學習數學活動中。
一、 運用信息技術,讓數學教學展示更形象。
數學學習過程中,有時很難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需要借助直觀形象的圖示來說明。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法時,在樹上原來有12只小鳥,后來又飛來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鳥?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學生觀察起來更形象,既好理解,又充滿童趣。
運用信息技術,實施課前導入可以提升課程導入效率,相對比單一的數學說教來說,這樣的導入方式更具針對性和生動性,比較符合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要求。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時,學生在學習了在不封閉路線線段上植樹的情況后,進行的封閉圖形中的排列規律引出的“植樹問題”。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加強模型應用的練習,我利用微課讓學生直接感受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如“圍棋”“正方形”外層排列總和的問題,來加以鞏固教學重點。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新課程中特別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有效運用信息技術,讓每位學生都經歷在平板電腦上動手畫一畫、觀察想一想,再讓學生通過交流進行整體的觀察、比較、概括,讓學生自己去發
現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使學生在拼剪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二、 運用信息技術,讓數學教學反饋更便捷。
在傳統教學的環境中,有時教師扮演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為了節省時間,有時教師要寫在紙上,上課時用來粘貼,現在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很方便在課堂上展示,也便于大家針對展示的內容展開進一步的討論和交流。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的定理的講解過程中,不是直接證明定理,而是結合《幾何畫板》中的角的度量的功能,先讓學生隨意畫一個三角形,度量出每一個角的大小,求出三個角的和,猜想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這一命題,再讓學生自己去證明。這樣,首先學生情感上容易接受這一知識點,其次體現了數學前后知識的聯系,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并使每位同學都學有成就。
《標準(2011年版)》要求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輔助性工具。一節課只有40分鐘,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既可以提高課堂效率,也可以讓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更加優化。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對小學數學的教學起到獨特的作用。例如:教學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溝通不同維度之關的聯系。學生獨立思考后,在課堂進行匯報,如果單純靠講是比較費勁的,學生聽完可能就一頭霧水。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如讓學生邊操作邊吃,在這里我們可以利用畫板,能夠直觀展示點運動的軌跡,揭示點與線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直觀感受線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點的不同的運動方式就能產生不同的線。
三、 運用信息技術,讓數學教學更具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數學滲透了人們的所有生活、生產之中,運用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能夠用數及其關系表達和交流信息,用數學的觀點解釋和解決現實的問題;數學也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如在教學五年級運用小數學“解決問題”一課時,為了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一重點,突破“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能力”這一難點, 基于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通過多媒體顯示出租車收費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問題與生活更貼近。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自主收集信息、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與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概念直接從生活中來,產生于具體的事物,教學概念時也應從具體開始。運用多媒體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使之具體化、條理化,使學生容易理解,便于掌握。例如,教學《平移和旋轉》時,利用計算機制作動畫,再現生活中平移和旋轉這兩種常見的物體運動方式,比起看圖直觀形象多了。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對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又使形象思維的發展得到了飛躍。又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的內容學習過程中,我會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一些學生比較常見的圖形,引導他們判斷哪些圖形有軸對稱圖形特點,哪些不是軸對稱圖形,如:蝴蝶標本、扇葉、剪紙、國旗等各種圖片,學生結合圖片中展示的實物,逐個分析和判斷,這樣既可以考察學生的觀察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運用信息技術,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一般做的比較充足,課上教學時間更加充裕,可以全面提升教學效率,減輕“教”與“學”的負擔。
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手段,為解決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這一教學改革的難點問題提供了可能,還能及時收集全體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課堂教學調控,從面培養更多有創造性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小晶,張劍平,杜衛鋒.基于五星教學原理的微課教學設計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24(01):279-280,282-289.
2.玄建華,何琴清.淺談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教育,2015,10(02):185-187,189-190.
3.呂憲軍,王延玲.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分析與把握[J].中國教育學刊,2004(2):33-36.
4.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