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欣
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掘數學美的過程,就是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小學生由于特有的年齡特點,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大多感覺枯燥無味,而沒有發現在豐富的內涵中蘊含著許多數學美。我們只有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美,讓學生感知、欣賞和理解數學美,才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審美
《新課標》中呼喚課堂上教師要學會傾聽、學會接納、學會欣賞、讓孩子們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發展自我,這樣的課堂就會成為孩子們靈感涌動的空間。單純的由教師自身素質所形成的美是無法長久吸引學生的目光的,數學是個最富有魅力的學科,它所蘊涵的美妙和奇趣,是其他任何學科都不能相比的。我們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充分領略、感受到數學的美。讓數學自身的魅力展現在課堂之中,這種魅力才是永恒的。
1、思維方法中的統一與和諧美
在浩瀚如煙的數學之林中,各種對象千差萬別,看似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巧妙和諧地統一起來。如乘除是對立的,但學生了解了分數乘除后,又可把兩者統一起來,即除以一個數不等于0的數,等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再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可通過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而得到,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既然分數有這樣的基本性質,而比的前項相當于分數的分子,比號相當于分數線,比的后項相當于分數的分母,比值相當于值。那么比也相當于分數一樣也應有它的基本性質,即比的前項和后項同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零除外),比值不變,這就是比的基本性質。這樣的數學把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兩個概念很自然的聯系統一起來了。數學的這些思想方法充分體現了數學結構、數學分布、數學秩序的統一美。教師如果能不失時機的加以引導,則一定會使學生即能在枯燥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性質的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同時還能讓學生領略到統一與和諧美。
2、表達形式上的數字美、圖形美、簡潔美
2.1數字的美。
數學家化羅庚說過:“數學本身具有無窮的美妙,認為數學枯燥,沒有藝術性,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數學中的字符是全世界通行的語言。這些字符大小適中,上下左右對稱,同時它的書寫形式和意義有著密切的聯系。阿拉伯數字看似枯燥,但它是從無數具體的物體數量中抽象得出,在讓學生認數、寫數的同時讓學生喜歡數學,有著豐富的美的蘊含。在教學中,可以重點對學生進行字符美的教育。如:1像根木棒也像火柴,2像小鴨,8像葫蘆……
2.2幾何圖形中的對稱美
對稱使是指整體的各個部分之間的勻稱和對等。對等性是最能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對稱美是一種形態美,數學的對稱美是側重于形態的。在幾何圖形中,軸對稱圖形、中心對稱圖形以及圓等,無不體現出一種勻蘅流暢的美感。
例如,長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都是軸對稱圖形。再如,圓既是軸對稱圖形又是中心對稱圖形,它的每一條直徑都是它的對稱軸,它在各個方向都是對稱的,因此它是最完美的圖形.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造型各異的建筑結構就是運用數學中幾何圖形與代數公式設計建造而成的,許多自然景觀無不與數學中的幾何圖形相聯系,通過對大自然的認識,可以使學生產生探索數學的激情與創造的動機。
2.3數學的簡潔美
數學的簡潔性是指數學理論體系的結構和表達形式的簡潔,并不是指數學內容本身的簡單。它既是數學結構美的重要標志,也是數學形態美的重要內容。愛因斯坦指出:“美在本質上終究是簡單性。”數學最重要的特征便是用符號來表示,這種現象能使數學的思維過程更加準確、概括、簡明。
例如,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先讓學生對加數相同、運算順序不同的兩道加法算式分別進行計算,使學生初步直觀感知它們的運算順序不同,但所得的和卻是相同的。在這兩道算式中,一道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三個數相加,而另一道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與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的結合律,這樣的運算定律文字敘述冗長,學生記憶困難。如果這三個加數分別用字母a、b、c來表示,那么這個加法結合律就可以用字母表示為(a+b)+c=a+(b+c),這是一個多么簡潔的數學表達形式,它表達了加法結合律這個概念的豐富的內涵和全部的外延,它把加法結合律表達得再也簡潔不過了,真是太美了。
3、探索過程中的奇異美
奇異性是數學美的基本特征。它給人以一種奇特和新穎的感覺,頗有一點“出乎意外”和“令人震驚”的意味,但它又能引起人們的贊賞與嘆服。數學中的奇異美能象波瀾起伏的文學作品和珍貴奇異的藝術作品一樣扣人心弦,給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11×11=121,111×111=12321……,計算結果是回文數,正著讀與倒著讀完全相同,而且還以中間數為基準對稱。尤其它還有十分巧妙、簡單的簡算方法等等。計算1+2+3+……+99+100的和時,如果按運算的順序逐步計算,則計算的次數太多,計算的速度太慢,計算的結果易錯。而如果我們這樣來想: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這樣每個數對的和都是101,這樣的數對有100÷2=50對,所以1+2+3+……+99+100=(1+100)×100÷2=5050。由此可以推斷出:幾個連續自然數的和就等于首尾兩個數的和乘自然數的個數再除以2。觀察上面的計算公式,不難發現,這不時很象梯形的計算公式嗎?這表面上看來毫無聯系的兩個數學概念,竟然如此密切的溝通了起來。
總之,數學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很多,發掘數學自身所隱含的閃光點,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把數學教學變成詩和音符“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接受美的熏陶,從中獲得美的啟示,受到美的感染,同時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張揚個性,收獲碩果。
參考文獻
[1]《試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審美化”》《中小學教學研究》2006.9 第69期 王召書
[2]《小學數學教育》 2001年第四期 ?顧建芳
[3]《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 ?2003年5月第1版 ?王麗杰、關文信
[4]《走進新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 ?2002年6月第2版 ?朱慕菊
(沈陽市渾南區第二小學 ?遼寧 ?沈陽 ?11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