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森綿
【摘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各學科越來越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重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此背景下,分層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大家的關注,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我們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努力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作業
隨著課改的深入開展,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分層教學模式逐漸受到大家的關注,分層教學能更大程度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作業是檢驗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鞏固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因此,作業設置的改革也是任課教師要研究的一個問題。我們要用批判的眼光,繼承傳統作業設置的優點,摒棄傳統作業設置的不足,促進作業設置的改革,實施分層作業設計。
一、當前數學作業存在的問題
1.作業沒有分層設置,作業量較大
傳統的數學作業,由于面向的是全班的學生,作業沒有分層設置,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作業量普遍較大。作業題量多,的確可以豐富學生的解題經驗,但很多題目只是更改了數據或者更改了問法而已,如此機械重復地解題,從根本上不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也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作業形式單一,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傳統數學作業功能就是復習鞏固課堂知識,形式單一,比較枯燥,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久而久之,會令到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
3.作業效果兩極化,部分學生對作業感到厭煩
傳統的作業,基礎題和拔高題放在一起,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就是作業量較多。對于基礎題,優生和中等生會覺得早已得心應手,反反復復地訓練沒有什么意義,是在浪費時間;對于拔高題,后進生卻表示看都看不懂,無從入手。所以,不分層的作業,會讓大部分的學生感到厭煩,最終形成厭學的情緒。
二、分層作業的積極意義
1.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查漏補缺,促進各層次學生能力的提升
分層作業能反映出各個層次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教師了解各層次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及時地對各層次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知識的查漏補缺,更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
2.消除學生的消極心理
數學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高,一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受到挫折,對數學學科已經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分層作業給學生設置了他們能力范圍內的作業,更有利于學生在作業過程獲得成功感,逐漸恢復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動力,消除長期以來的不良情緒。
3.提高教師的素養
教師在分層教學設計和分層作業設計之前,必須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更精準地進行分層教學,并且根據課堂和作業的反饋情況,及時地進行查漏補缺。這樣,可以促進教師不斷地反思和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三、分層作業的實施策略
1.對學生主體進行分層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理解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將學生分層設置成三個作業小組:A組學生是基礎扎實,理解能力較強,接受新知識快,解題思路清晰的學生;B組學生是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但比較容易出錯,成績波動較大的學生;C組學生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接受新知識較慢、學習積極性亟需提升的學生。
學生分層后,要定期地對不同小組的學生進行鼓勵引導,積極調動各個小組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并要設置獎勵機制,允許學生通過努力,調整到其它的作業小組。
2.對作業內容分層,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對于A組的學生,其作業的內容應該是以知識的綜合運用為目標,最好挑選一些探究性和開放性的題目,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開發他們的潛能,對于基礎題型,可適當減少;對于B組學生,其作業的內容應該是以知識的理解和知識的簡單應用為主;對于C組的學生,其作業的內容應該以鞏固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的解題技能為目標,對于綜合運用的題型,可不作要求。
3.對評價標準進行分層設置
合理的評價可以對學生起到鼓勵和促進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如果對全班學生運用相同的評價標準,會挫傷很大一部分學生積極性。所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我們也要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對于A組的學生,要提高其對作業的要求,注意鼓勵他們歸納方法、總結解題的思路,做到舉一反三,鼓勵學生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鼓勵他們提高綜合素質;對于B組的學生,要嚴格要求他們通過作業發現錯誤,更正錯誤,及時復習錯題本,完善知識體系,并鼓勵B組的學生不斷地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對于C組的學生,評價的標準重點放在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引導他們夯實基礎,及時肯定他們的作業態度,鼓勵他們持之以恒,通過評價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4.設置多種形式的作業,提高作業的趣味性。
作業是檢驗課堂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手段,為了避免學生對數學作業感到厭煩,我們在進行分層作業的同時,也要盡量地創新,提高作業的趣味性。例如,對于“動點”的問題,可以引導A組學生借助幾何畫板的演示,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小組一起攻克一個難題;勾股定理有五百多種的證明方法,可以布置A組的學生查閱幾種的證明方法加以理解,并在小組內進行展示交流;可以布置A組和B組學生更改一個幾何例題的條件或問法,并且進行解答;可以布置A組和B組學生畫一章書的思維導圖;可以布置A組和B組學生嘗試設計一章書的單元測驗卷。當然,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單元測驗卷的題量可以減半;對于相似三角形的應用,可以引導B組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利用太陽光線測量旗桿的高度或者學校某幢建筑樓的高度;可以布置C組的學生相互講解題目。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要更新教育理念。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分層,將作業內容分層,對作業的評價標準分層,努力調動各層次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最大程度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陸歡.加強作業研究 提升作業效能——初中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研究[J].理論論壇,2021(4):127-128.
[2]宋驍麟.高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有效性的探索與實踐[J].考試周刊,2021(21):65-66.
[3]王狄鑫.分層教學下的初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探討[J].考試周刊,2021(34)78-79.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