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婭琳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推廣我國優秀的漢服文化和探索漢服的未來發展之路,漢服作為我們中國的傳統服裝,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漢服不僅僅是一套刺繡精美的衣著,更是流淌于血脈的文化傳承,積淀了華夏文明璀璨的神韻與氣質的一套服裝。[1]因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先進的文化可以引領風尚、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的發展。 方法 ?編制問卷以桂林醫學院為試驗點,向附近各大高校進行前期的市場預估和研究,進而對本項目進行實施可行性分析。結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的興起,共享模式孕育而生并成熟發展,共享的平臺只會越來越大,所以共享漢服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共享漢服的推廣不僅僅滿足了各高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更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傳承。
關鍵詞:互聯網+;漢服;共享經濟
近年來,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鮮明提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針。依托產品定制、文化運營、科技手段等,在不斷的傳承、發展與升華中,這都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2]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征,漢服文化也因此“破圈”出格得到了廣大年輕人的喜愛。
然而據調查顯示,桂林各高校學生中有30%左右的學生有意愿自己購買傳統服飾,有80%左右的人對傳統服飾保持濃厚的興趣。但學校及周邊沒有相關的針對性服務。由此可以看出,各大高校學生對傳統服飾有著一定的熱情,但實際校園條件并不能讓他們得到滿足。因此,本項目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租賃、銷售及創意服務,結合線上線下兩種租賃服裝渠道,滿足廣大學生的現實需求。
一、各高校學生對漢服的租賃情況分析
1.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主要以線上調查問卷形式為主,通過線上問卷的形式,被調查者回答問卷的形式,統計數據與分析數據作為參考來形成報告的數據基礎,通過基礎的問卷題型來了解各高校學生對漢服的喜愛程度和平時對漢服的租賃情況,并可以對漢服做一個相應的市場分析,以達到共享漢服項目得以實施的目的。
2.調查對象
各高校大學生主體為青年群體,此群體對新事物的追求廣泛且具有鮮明的個體特性,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強烈的民族榮譽感和文化自信。據問卷顯示,女性的填寫比例高于男性的填寫比例,男性填寫人數為175人,占總人數的34.11%,女性填寫人數為338人,占總人數的65.89%。(見圖1)
3.問卷發放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問卷顯示填寫人數共有513人,均為可使用數據,其中女性數量多于男性,填寫完成度參差不齊,但數據均具有真實性,可作為有效參考。
4.調查結果及分析
在調查對象中,男性 175 人(34.11%),女性 338 人(65.89%);在年齡方面,18歲以下的有 94 人(18.32%),18-23歲的有 367 人(71.54%),23-30歲的有 41 人(7.99%),30歲以上的有 11 人(2.14%);在職業方面,學生有 429 人(83.63%),老師有 21 人(4.09%),公司職員有 24 人(4.68%),個體經營為 14 人(2.73%),自由職業者 14 人(2.73%),其他職業有 11 人(2.14%);在月收入方面,800元以下的有 66 人(12.87%),800~1000元的有 177 人(34.5%),1000~1500元的有 152 人(29.63%),1500~3000元的有 73 人(14.23%),3000以上的有 45 人(8.77%);在購買或者租賃漢服意愿方面,選擇購買漢服的有 176 人(34.31%),租賃漢服的有 337 人(65.69%)。(見表2)
在本次調查中共有513名被調查者,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為學生占了429人,因此可以看出學生對漢服文化的認同感和喜愛程度。其中女性占比高于男性占了338人,從中可以看出在漢服文化中女性對美的追求,不斷推進漢服文化的發展。有愿意租賃漢服的人數占337人,表示大部分學生在沒有多余消費能力的情況下是非常愿意租賃漢服,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共享漢服這一個模式在面向廣大的學生市場時,其需求量巨大,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二、共享經濟理念下中國漢服營銷模式分析
1.共享經濟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與“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衍生出了一種新的經濟業態,即共享經濟。其旨在整合所以資源,以較低的成本,利用一個相對公平的平臺,進行資源共享,利益互換。
2.共享經濟發展現狀
由于持續深化改革和國家政策支持,共享經濟模式迎來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確立的“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基本原則,確立了發展共享經濟的總基調。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興起,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已經潛移默化的融入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未來共享經濟必將成為主流,最終實現人人共享,萬物共享。[3]
3.在共享經濟模式下中國漢服的發展出路
據調查分析,在桂林市各大高校團體中,漢服文化已經成為學生群體中較為喜愛的文化之一,在各大高校內部更是出現了一批批漢服文化社團,在平時校園文化活動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但大學生文體活動較多,平日活動對服飾的需求量也比較大,大多數社團都是對外購買或者租賃服飾,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在價格和服飾的質量與衛生方面都難以得到保障。此外,由于漢服古裝在市場上的價格稍微偏貴,廣大學生通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從各大高校走訪調查中也了解到,目前在桂林各大高校并沒有以租賃性質出現的漢服文化社團,所以共享漢服模式的出現將擁有一個非常廣闊的市場。共享漢服模式是一個集“互聯網+共享+漢服”三合一模式的多功能平臺,為廣大喜歡漢元素、古裝以及喜歡攝影的同學提供一定的便利,以租賃衣服和相機為主要的業務。租賃項目不僅滿足了喜歡漢服古裝和攝影的同學的需求,也解決了社團活動相機數量不足的問題。
共享漢服模式是緊跟時代經濟發展的創新型營銷模式,通過剩余價值和留存價值的再產出,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不僅僅符合了當代年輕人的“潮流口味”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還進一步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避免現代多元化的沖擊下漢服文化的消逝。
三、總結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桂林市各高校學生對中國漢服的一個喜愛程度和文化認同感,結果表明桂林市各大高校學生對漢服的一個認知度和認可度高,市場大環境的較為可觀,但是目前并出現這樣一個可靠的校園漢服租賃平臺提供,所以共享漢服在高校中市場潛力巨大,并具一定的可行性。通過此平臺不僅給學生帶來便利,還使得漢服文化得以興起和傳播,更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學生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提升學生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參考文獻
[1] 中國傳統文化探析——禮儀 作者:陳文[1] ;張霞[1] 機構地區:[1]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443002 》 2013年第01X期 195-196頁,共2頁 《Time report》
[2] 習近平時間/中國傳統文化“破圈”火起來
[3] 崔雯雯;與傳統和現代對話—漢服迷的在線文化實踐研究[D];安徽大學;2016年
(桂林醫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