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云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對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全面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處于發展時期,因此利用整理的教育手段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形成較強的審美能力,對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和學習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本身就蘊含了大量的“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好審美教育方式具有非常有利的條件,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語文教學的優勢,全面開展審美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審美教育;有效措施
審美就是體會事物、作品的藝術美,審美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條件反射式。對審美對象的美、色音等外部形式的美,刺激感官而產生的美感,這種美感不需要聯想;二是直覺式。在觀賞對象時,主體情感、聯想等創造性活動在一瞬間融合所產生的美感,這是正常人的審美;三是有為而為式,是有目的性和品評能力的審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開展的就是第三層次的審美,以此挖掘教材文本中的美。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突顯審美作用和價值,進而形成了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
一、在古詩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通過運用合理有效的審美手段,來提高學生對古詩詞意境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的價值和學習的內涵,促進學生對古詩更深層次的欣賞和領悟,提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對學生在學習道路和生活實踐上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
例如,在教學《獨坐敬亭山》的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展示相關的視頻內容,根據詩詞內容制作能夠吸引學生眼球的動畫內容,讓學生真正地感受“盡”“閑”“唯有”等詞所描述的作者孤獨的感覺。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詩詞意境,指引學生“讀”古詩,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詩詞意境有一個初步的感知,要求學生在粗讀中讀準字音,生字查字典,生詞查詞典,要求學生注意多音字、多義字,并能“因境意義”“因義定音”,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讀后要結合詩文背景,作者生平等材料,分析概括主旨,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李白的孤獨感。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品”古詩,抓住重點詞語的藝術性,針對重點詞語提出問題:“將唯有改成只有行不行?”讓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鼓勵學生對詩詞進行點評。之后,教師詳細為學生講解詩詞內容,這首詩詞中,詩人充分地發揮了自身的想象力,以及巧妙的語言結構和寫作思路,賦予山水鮮活的生命力,寫得非常生動。通過教師詳細的講解,不僅能讓學生詩詞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還能將詩詞內容記憶的更加深刻。隨后,教師為詩詞選擇一首合適的音樂,帶領學生在音樂背景中進行大聲、有感情地詩詞朗讀,以此加深學生對詩人孤獨寂寞感情的感受,從而使學生能夠從審美、情感的角度理解詩詞、學習詩詞,使學生的審美品質得到提升。
二、在閱讀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
文章中文字的美主要體現在事物、人物的外表、性格。而通過體會文章中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對自身高度負責的境界美非常重要。當前的學生受挫能力較差,集體觀念、奉獻觀念較弱。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書籍、相互交流,通過人物的外表、內心形象等,與本質進行對此,在對比、交流、分析的過程中感受事物和人物的美。
例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的過程中,文章中反復出現了三次“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的反復出現,不僅加強了小說的回環往復,讓文章主題更加突出,還真實地反映了雨來性格形成、發展的過程。而“血滴下來,濺在課本那幾行字上”這句話,又在文章中起設么作用呢?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通過上下文聯系,能體會到雨來熱愛祖國、保衛祖國,與敵人斗爭到底的精神和意志。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談一談我國的“汶川”地震事件,相關部門在地震發生之后,立即全力開展救援行動,組織實施救援作業,除專業救援隊參與救援之外,還有當地的居民、地方應急人員參與其中。因地震發生比較突然,導致交通堵塞,救援工作難度較大。但是,他們依舊走在救援前線中,這是為什么?通過分析、討論,與文章的雨來相比,學生體會到了抗災救災的第一線,意識到了舍己為人、將祖國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的精神、品質,以此讓學生體會文章人物的內在美,從而樹立正確的觀念。
三、在口語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
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口語交流,能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融入課堂,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對文章、知識的想法和見解。教師設計語言情境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實際的表達能力,以及生活情況,所創設的口語交流情境盡量要貼合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熟悉場景中的親切感,感受生活中事物和風景的美,促使學生更加自由豪放地交流、溝通。
例如,在教學《麻雀》的過程中,為了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見過麻雀嗎?你們覺得麻雀基本都是什么時候出現?”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會非常積極地進行討論、分析,這時的課堂氛圍非常活躍。教師可以趁著學生興趣高昂的時候,為學生創設一個語言交流、描述場景。如:“今天清晨,教室中飛進了一直小鳥,這時班級中的教師與學生都在根據小鳥的外形猜測小鳥的種類,小明說……”根據這個對話場景,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地將對話內容補全,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學生補全對話內容時,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播放合適的場景圖片,選擇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鳥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在學生語言對話結束后,教師為學生講解課文內容,鼓勵學生思考文章內容,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哪些與麻雀相關的內容。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重點分析文章是從哪幾個角度寫麻雀的。通過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跟隨教師思路進行口語交流,審美教育也就從中得到順利開展。
四、在寫作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
寫作在語文教學中與閱讀的地位同樣重要,是抒發學生情感、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利用寫作板塊,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感受生活美、語言美。實際的教學中,學生認為寫作比較難,主要因素就是學生的詞匯積累量較少,無法利用文字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因此,教師指引學生積累更多的好詞、好句,幫助學生搜集更多的寫作素材,讓學生在搜集、積累的過程中獲取審美體驗。
例如,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課文之后,教師在組織學生以“美景”為主題寫作時,可以將文章中一些優美的詞、句、段落引入在寫作教學中,如“一路迎著溪流”“這些鐘乳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這些語句不僅搭配得比較適合,還比較優美,充分體現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將作者的思想情感貫穿在整體的文章中,能引發讀者情感共鳴。同時,文章中的這些詞句能啟發學生思路,能讓學生根據寫作要求進行高質量的文章創作。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更多的事物美、人物美、生活美、自然美、文學美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效落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實現相關文件中提出的“陶冶愛美情趣”的目標,讓學生受到思想美的陶冶,以審美的眼光、角度去看待事物和人物,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通過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引,將審美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抓住美,在語文教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玲艷.微探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審美教育[J].小學生(下旬刊),2021(5):28+30.
[2]彭錦霞.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結合方法研究[J].求知導刊,2021(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