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萍
摘要:當前,很多教師對于文言文的教學仍然處于一種詞語理解層面的淺層次階段,對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文言文缺乏幫助。文中,結合《燭之武退秦師》,就如何更好的開展文言文教學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語文教學
和不少的語文老師溝通交流發現,大家一致認為文言文好教。只要讓學生把課文字面意思弄懂了,內容理解起來也就會暢通無阻,考試時也不像現代文那樣,設置一些深層次問題,我們部分語文老師長期憑著這種經驗和感覺來決定文言文教學內容,而不是從學生的實際和一篇文言文新課標要求學生到底要達到什么目標出發,教學結束之后,我們也是更多從怎么教進行反思,而很少對我們的教學內容本身加以審視,這樣我們文言文教學長期處于一種詞語理解層面的淺層次滑動階段,這樣的文言文教學通常是勞而少功,或者勞而無功,下面我想從《燭之武退秦師》談一些自己教授文言文的感受。
一、感受燭之武的說辯能力,掌握一些溝通技巧。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一段引言帶學生進入燭之武和秦王交鋒的緊張的氛圍。鄭國大兵壓境,形勢危急,燭之武臨危受命,深入敵軍,僅憑一人之力,三寸不爛之舌和秦伯展開了一場交鋒,最終獲得勝利,扭轉了局面。縱觀全文,一百余字折射出的不僅是燭之武過人的膽識,更是他那高超的說辯藝術。請同學們們說一說他高超的藝術體現在什么地方?同學們提到了事出緊急,燭之武卻能完全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開場單刀直入,同時也指出秦強鄭弱,他藝術地把鄭國從三國的矛盾中抽身出來,變成兩國之間的矛盾,矛盾的性質也就發生了變化,從而使自己占據了主動,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燭之武冷靜客觀地分析戰況,一下縮短了與秦伯之間的距離。同學們說到這里,老師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為什么是秦晉圍鄭,而不是晉圍鄭呢,引導學生更深入體會燭之武說辯的藝術,晉國距離鄭國近,而秦國距離鄭國遠,這是說服秦伯的前提條件。路途遙遠,車馬勞頓本為作戰大忌,燭之武一語道破,權衡利弊,從地理位置上,滅掉鄭國,近水樓臺先得月,得利的勢必是晉國,于是一句“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我想秦伯捫心自問也會發出同樣的疑惑吧,那如何轉弊為利呢,鄭國雖然小,可好歹可以作為秦國攻伐道路上的驛站,而作為一國之君,最先考慮的當然是國家利益,聽了燭之武深入淺出的剖析,在燭之武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強勁攻勢下,秦伯的心理防線已全面坍塌,燭之武又乘勝追擊提出晉可做過忘恩負義,背信棄義之事,可燭之武豈肯善罷甘休,揭開層層迷霧,燭之武終于亮出了最后的底牌,那便是晉國不可遏止的野心,試想秦伯如何能夠忍受,該何去何從,已不言而喻,燭之武大獲全勝。 這樣的引導分析,燭之武說辯的技巧同學們有了更深入的領會,這樣的說辯藝術用之于平常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是不能少的。
二、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深入的分析,細心的品味,燭之武說話的層次感,進入到言語的深處。而不是在表面滑來滑去。燭之武在《左傳》中用125字,卻有悚動大國,勸服春秋霸主之效。在說服秦王的過程中他并沒有只是反復強調自己的觀點,而是從各個側面來分析首先圍鄭,避其鋒芒,以退為進;其次亡鄭 ,晉強,相對的秦就弱了,闡明利害,動搖秦軍 ,反面說理;再次存鄭 ,舍鄭會對秦有益;拉攏關系, 證明說理,援史, 引史為例,挑撥秦晉,瓦解同盟 ;最后,推測未來,勸秦謹慎,析事推理。老師通過分析《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辭的內容,體現了了燭之武多角度分析問題藝術,這是一個相當完整的論辯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學習寫作技巧,體會《左轉》敘事藝術
在前面的教學中,我們一起交流的燭之武的論辯的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燭之武是《左傳》再現的燭之武,那是作者用敘事的妙筆來傳達出來的燭之武,說辯之功和簡潔的邏輯之美,二者相得益彰。文章的語言簡潔而不簡單。在賞析時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越國以鄙遠同上一句是什么關系?如果要加上一個關聯詞,那應該加哪個詞?是先誘之以利好呢,還是先陳述其害好呢?這一邏輯順序能換嗎?為什么?獲利和對秦國沒有害處有區別嗎?前面有滅亡鄭國和放棄攻打鄭國的鋪墊,此時再來提醒秦晉的關系時,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回顧整個說服秦國的過程,通過深入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這125字簡潔而不簡單。指導學生抓關鍵詞抓關鍵句來了解句句之間的關系,段與段之間的銜接,通過能否互換順序來了解文章內部的邏輯聯系,這樣去解讀文本,長期訓練就可以提高語言的綜合思維能力和邏輯表述能力,對我們作文教學也有很大的幫助。
我想我們長期堅持這樣的文言文教學,學生不僅收獲的是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更多是在一篇篇經典文章中收獲了思辨能力和提高了寫作能力,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