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松
摘要:創新不是天馬行空式的想象,創新具有基本的邏輯結構。勤于思考、發現問題是創新的邏輯起點;不懼權威、大膽懷疑是創新的根本前提;理性研究和科學實踐是創新的基本路徑。此外,寬容自由的環境是創新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創新;問題意識;懷疑精神;理性分析;實踐
通常意義上的創新是一個經濟學層面的、與物質生產相關的概念。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美國學者熊彼特指出,所謂創新主要指確立一種前所未有的生產函數,比如,把新技術、新產品、新的市場要素等等引入到生產體系中,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廣義的創新,或者說哲學層面的創新,屬于認知和實踐領域,精神和認識上打破傳統、突破教條主義,進而以一種全新的思維和理論,指導具體的實踐。因此,創新具有特定的邏輯結構。
一、創新的邏輯起點: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進行創新的邏輯起點,那么,如何才能敏銳地發現問題呢?首要一點就是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這就是說,面對具體事物,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對于過往的傳統,不能片面地盲從于權威,要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反復追問何以可能,為什么如此?一旦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善于從那些表面上“不成問題”或者習以為常的現象中發現真正存在的問題。發現了問題,自然就要求探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思路和辦法不可能是現成的,這就要求我們針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創新。因此,要創新必須培養自己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1、觀察是理解客觀世界、形成問題的第一步。這里的觀察,不只是用眼睛看,它包括我們人類所有的感覺方式包括看到、聽到、接觸到等等,這些都是獲得新理論的基礎。自然是奇妙的,社會是復雜的。在自然界,在社會生活中,學習中,工作中,只要我們象林黛玉初進賈府那樣,“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我們就不難發現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這些問題加以分析,就可能是為我們進行創新提供思想資源。日常生活工作如此,科學理論的推陳出新更是如此。在西方科學哲學發展史上,歸納主義和邏輯經驗主義都不約而同地強調:科學探索始于觀察,觀察是科學發現和科學知識的堅實基礎;以波普爾為代表的證偽主義則強調,觀察和實驗是檢驗科學理論的試金石,如果從理論中推導出來的結論得到了觀察或者實驗的檢驗,那么理論確證了,反之,理論就被證偽了。比如,正是因為善于觀察,1928年,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在實驗研究中最早發現了青霉素。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霉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霉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鑒定表明,上述霉菌為點青霉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霉素。可以說,正是因為弗萊明的細致觀察和不懈努力,為完全可以醫用的青霉素的發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經常閱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代大詩人杜甫早就有如此精辟的論斷。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在北京大學當圖書管理員時就養成了愛讀書的發習慣,“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這正是毛主席的真實寫照。同樣道理,要想培育自己的問題意識,就必須多讀書。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一個人所掌握的全部知識中,來自自然和社會的直接經驗畢竟是有限的,而絕大部分是來自書本的間接經驗。因此,我們說,在我們的認識過程中,我們所提出的絕大多數問題,不是直接來自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而是來自閱讀過程、學習過程。問題來自閱讀。另一方面,閱讀還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這則是我們發現問題的一個重要條件。有句話說:“知識之島越大,好奇的海岸就越長。”這話很形象,也很有道理。試想,一個從來進行過微觀的經濟實踐,也沒有系統閱讀過經濟學著作的人,如何能發現現實社會中的經濟行為或者傳統經濟理論中存在著的問題,更不要談有所創新和建樹了。馬克思在寫《資本論》之前,閱讀了大量的相關著作,特別是以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正是通過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馬克思發現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存在的問題,并在對這些問題思考分析的基礎上,發現了資本的本質。所以,要想提出大量的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就必須掌握大量的知識。掌握知識是發現問題的基礎。總而言之,我們要想更多地發現問題,就必須多讀書,多學習。
3、深入思考。發現問題只是第一步,必須針對問題,進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只有通過思考,才能發現有價值的,有研究意義的問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形成相應的理論。有些人,可能他觀察到了某些重要的現象,也閱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籍,但由于缺乏獨立的理性思維能力,卻對這些特定的熟視無睹,或者仍然按傳統的觀念去理解,因而仍然看不到問題。總之,要想在觀察和閱讀過程中發現新的、有價值的問題,必須進行反復而且深入的思考:(1)善于聯想和想象。所謂聯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由某概念而引出其他相關的概念。所謂想象,理學上把想象解釋為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通過聯想和想象,我們可以發現并提出的問題太多了。可以說想象人我們的思想插上了翅膀,它可以使我們翱翔于廣闊的時空,發現無限的有價值的問題。(2)善于逆向思維。對于一些見而不疑的現象,一些習慣說法,一些權威性論斷,反其義而用之,就能發現新的問題,見人之所未見,這就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發現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3)善于發散思維。從一個主題出發,沿著不同的角度,逐層深入地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這就是發散思維。運用發散思維能發現很多問題,當然有的是沒有價值的,這就要求我們選擇那些有價值和我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勤于思考是發現問題最重要的一步。做學問是從問題入手,但有價值的問題需要深入的思考。譬如,愛因斯坦就是一個非常善于思考的科學家,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是受啟于他16歲做的思想實驗。在他的自傳中,愛因斯坦回憶道他當時幻想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線。他推理說,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么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蕩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對于愛因斯坦,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了對于這個虛擬的觀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應該和一個相對于地球靜止的觀察者觀察到的一樣。
二、創新的邏輯前提:敢于置疑
顧名思義,創新就是推陳出新,創新不是從傳統中推理或者引申出新的理論,而是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本質上是推倒或者否定了傳統的、固化的舊模式,完全創立了一種新的范式、新的理論。創新的結果往往與以前的理論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對立和沖突。因此,進行創新的前提就是敢于大膽懷疑、批評舊的理論、觀念和傳統。
大膽懷疑是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的體現。事物是復雜的,也是永遠發展變化的,它展示出來的表象不一定就是其本質,大膽質疑,通過理性思維對此進行分析,是認識事物本來面目的關鍵;任何理論觀點,即使是被公認的所謂權威,同樣應該接受理性精神的懷疑,只有通過不斷的懷疑,才能進行創新,發展才成為可能。
大膽懷疑不是異想天開,而是一種合理懷疑。合理懷疑是科學理性的天性。在科學理性面前,不存在終極真理,不存在認識上的獨斷和絕對“權威”。馬克思在其女兒要求他填寫得一份調查表中,把“懷疑一切”作為自己最喜愛的座右銘。這種懷疑,絕不是懷疑主義意義上的不可知論,而是對掩蓋事物真相的假象的懷疑,是對似是而非的論調的懷疑。懷疑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懷疑精神是破除輕信和迷信,沖破舊傳統觀念束縛的一把利劍。缺乏懷疑精神,容易導致盲目輕信。古人說:“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懷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導,批判精神是懷疑精神的延伸。沒有合理的懷疑,就沒有科學的批判;而沒有科學的批判,就沒有科學的創新。新思想是在對舊思想的否定中誕生的,真理是在同謬誤的斗爭中發展的。當然,科學的批判精神并不是絕對否定。而是辯證的否定,是在批判中的繼承。
在哥白尼發表《天球運行論》提出劃時代的“日心說”天文學理論之前,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是托勒密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理論。托勒密古希臘后期天文學的集大成者,在公元二世紀時,托勒密總結了前人在400年間觀測的成果,寫成《至大論》一書,提出的“地心說”理論認為,地球處于宇宙的中心,永遠處于靜止不動,所有的天體,包括太陽在內的各種星球,都圍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由于托勒密的“地心說”和西方占主導地位的基督教神學的宇宙觀不謀而合,所以盡管“地心說”有很多內在的矛盾之處和外在的無法解釋的現象,但它卻廣為人知,一直流傳了1400多年。哥白尼,盡管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但他不畏權威,敢于置疑,在反復研究托勒密的著作后,他發現了其中很多錯誤結論和自相矛盾之處,哥白尼認識到,天文學的發展道路,不應該繼續"修補"托勒密的舊學說,而是要發現宇宙結構的新學說,經過長二年的理論計算和具體的實踐觀察后,他終于在1543年出版了偉大著作《天球運行論》,從后來西方近代科學發展的進程中,毫無疑問,《天球運行論》是西方近代科學的起點。
大膽懷疑,就必須在任何時候都不迷信權威,墨守成規;就必須在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理性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對那些所謂的既定理論和事實提出疑問,敢于“標新立異”,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進行創新,提出新的理論觀點。
三、創新的基本路徑:理性分析和科學實踐
要不斷進行創新,必須堅持理性分析和科學實踐相結合的路徑。
1,理性分析是創新的重要手段。創新就是打破傳統,形成完全不同的新的理論和范式。但是,事情往往是非常復雜的,傳統的理論經過長時間的固化,肯定有自己的合理性存在,加之長時間被人們接受,形成的思維習慣和成見是很難改變的。有些傳統理論可能表面看起來更合理、更有表面的經驗事實作支撐,因而很難被單純的事實或者經驗來證偽的,或者有的可能在當前條件下根本沒法通過有效的方法來檢驗。這就要求必須對傳統理論進行理性分析和嚴格的論證,找出傳統理論自身內部存在的矛盾之處或者無法合理解釋的地方,所以,理性的分析既是突破傳統,打破教條主義的基礎,又同時為之后的創新鋪平了道路。
2、科學實踐是創新的基本方法。“實踐是檢驗真理是唯一標準”,科學的實踐同時也是創新的基本方法。正確的理論或者方法,都是經過了實踐的檢驗的,因而完全符合實際情況。當然,一次或者偶然的實踐,并不一定就能體現本質和規律;同時,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的盲目實踐,也不可能或者很難有新的發現,因此,要想最終突破教條主義,實現真正的有價值的創新,必須是科學、合理的實踐,并且接受多方面的反復檢驗和論證,直至最終揭穿傳統理論的僵化本質。提出新的、具有革命意義的創新觀點。
當然,不論是進行理性分析,還是科學實踐,本質都是要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培育創造性思維。此外,還必須具備冷觀權威的基本態度和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不可否認,權威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無論權威的地位勢力影響多大,都必須采取冷靜觀察、理性剖析和選擇繼承的態度。冷觀權威,就是要求我們不唯書,不唯上,不能迷信權威;要喚起理性的力量,樹立“冷眼觀察”的態度,即使是權威,也要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也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如何可能,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科學的態度,創新才會成為可能。
千百年來,儒家思想被中國古代社會奉為圭臬,一切倫理道德唯儒家思想是從,思想僵化、教條主義盛行。明代的李贄以敢于創新、標新立異而在中國思想史上獨樹一幟。李贄的代表作是《藏書》,在書中,他認為,歷史在變化,道德也在變化,判斷歷史的是非標準也必須隨之變化。他反對千百年來以孔子一人的是非觀作為價值標準的教條主義態度,提倡是非無定質,無定論,不能將一人的觀點僵化,以其來衡量一切。是非之爭,如同晝夜更迭,不斷變化。他說“昨日是而今日非也,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雖使孔夫子復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賞罰哉!” 《藏書》否定以孔子價值觀為核心的教條思想,提出以原情論勢,定出是非標準。從這一點上講,李贄身上體現著一種敢于突破教條主義的精神。
四、創新的外部保障:寬容自由的環境
創新是人的思維自由活動、從一個階段升華到更高階段的產物,是一個破舊立新、推陳出新的過程。因此,創新需要寬松自由的外部環境。綜觀中外發展史,無不體現了這一點。
日本經濟學家湯淺光潮提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和“科學升降期”的概念來衡量近代以來世界科學發展在地區之間的轉移。他認為,最先出現的“世界科學活動中心”在14世紀的意大利,接下來轉移到英國,法國,德國,再后來,大約在19世紀末,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到美國,直到今天,美國依然還是世界科學活動的中心。仔細研究這些世界科學活動中心和它們轉移情況以后,我們就會發現,意大利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第一個中心,和文藝復興運動是分不開。文藝復興運動促使人們擺脫中世紀以來的宗教束縛,思想獲得了解放,自由的觀念深入人心。正是在這種自由寬松的環境下,意大利人的創新能力在藝術、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從而使一躍而成為當時的世界科學活動的中心。二十世紀初,美國開始成為世界科學活動的中心,一個重要的就是和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營造了更為適合各方面創新的寬松自由的環境,一方面,美國具有強調個人自由、鼓勵推崇成功的價值傳統,另一方面,美國較好的為人材提供了自由、充分展示才能的機會和舞臺。二戰前后,愛因斯坦、費米等大批杰出科學家來到美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相比較而言,中國古代社會的創新特別是在一些原創性方面之所以很少,與中國幾千來長期的專制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壓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絕對皇權的專制制度下,皇帝的一個人的主觀意志就是整個國家意志的體現,其他任何人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話語權,因而自由寬松的環境也就無從談起。此外,中國歷代王朝都是實行思想和文化上的高壓政策,對于不同意見的知識分子采用的方法可謂千篇一律,要么籠絡使之為統治階層服務,要么無法籠絡則殺之而后快,禍從口出就是對這種情況的真實描寫。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秦國推行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并最終統一六國的商鞅,最后落了個車裂的下場;明代的李贄因為反對儒家傳統,敢于標新立異而遭到殘酷的迫害。另一方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特別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理論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營造了較為寬松自由的環境。
當今社會,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已成為推動各方面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努力創造生動活潑、寬松自由的學術風氣,營造尊重個性特點、發揮專業特長、激勵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形成一種能夠吸引、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為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才能源源不斷的培育出各種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