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秀芹
【摘? 要】在人的品格塑造和全面發展過程中,美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促進學生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的關鍵學科,它具有“德育”和“美育”雙重功效。本文從“活動體驗”“自主學習”“對話教學”三個維度論述了美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美育
中圖分類號:G62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9-0027-02
【Abstract】Aesthetic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haping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haracter.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 is a key subject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values and morality, which has the dual func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ctivity experience",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dialogue teaching".
【Keywords】Primary school teaching;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Aesthetic education
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將美育定義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這里,美育被理解為理論上的美學與實踐上的教育相融合,并以“陶冶感情”為目的。筆者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注重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融合,美感教育與道德教育相融合,把法律的約束力量、美育的津梁作用和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緊密結合,通過創設任務情境、對話等實施策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陶冶情感,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實施活動體驗教學,培養學生的道德敏感性
新課程改革改變了對學校教育的要求,“重過程,輕結果”成為當今學校教育轉型的重點。所以,當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不能與曾經的“思想品德”課一樣,要徹底變“填鴨式”教學為“體驗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感受學科本身的美,享受不一樣的學習過程。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設計,提倡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以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切身“經歷”體驗感悟“美在身邊”,進而學會呵護生命中一切的美好,進而去傳播美、創造美,增強道德敏感性。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的活動,教師可以進行多樣化設計,可以是課堂“做游戲”,也可以是“春游”,還可以適當加入親子活動。其實,在我們的教材中,蘊含著很多美育主題資源,教師只要深研教材就可以挖掘到“美育培養點”。例如,部編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我最喜歡的地方”“美麗的冬天”等,教師都可以將其設計為活動體驗課,以“某地一小時游”為主題開展小型郊游活動或將課堂設置在操場、附近公園等室外可利用的場地,通過創設美好的環境與氛圍,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時,讓學生走進生活,親近自然,充分發揮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受生活中的不同風景、不同事物的美,從而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如:在家鄉的大街小巷走一走,通過切身體驗認識家鄉美,內心萌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觀察冬天的景物,感受冬季獨特的美,從而熱愛自然,發現生活中的美……在這些真實、直觀的美的體驗中,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他們內心“保護美”“創造美”“傳播美”的意識。
二、引導自主道德學習,培養學生的價值探究能力
打造“探究式”課堂是素質教育時代課堂教學的主要特色,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是極為符合小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特點的。尤其是“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學科,可以凈化心靈,收獲價值觀的升華。這就更需要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去自主學習、探究,進而擁有較強的價值探究能力。縱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很多主題都可以設置為“探究式”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扮演引導者或“裁判”的角色,充分讓學生主動體驗和學習道德,得到“美育”塑造。
例如,在執教“我愛家鄉山和水”一課時,教師為學生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所在城市諸多美景圖,同時為學生播放贊美當地家鄉的歌曲,將學生帶入唯美的課堂氛圍中,進而讓學生就“家鄉美”主題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自行討論出“家鄉都有哪些美麗的山水”并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這樣的自主探究課堂,學生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調動視覺、聽覺、想象,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家鄉美,從而增強了審美意識,學會感知美、體驗美,并立志為自己的家鄉“創造美”。再如,某教師在教授“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課堂小組探究題目:“看到高懸在空中的圓月,你們想到了古代的哪些詩句呢?請小組討論,并展示討論結果。”學生在自主探究后,找到了諸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詩句,并從優美而充滿寓意的詩句中,用心欣賞了明月之美,并深深體味中秋佳節團圓之意,進而在情景交融中使自身審美素養得到升華。
三、開展對話教學,豐富學生的道德生活經驗
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許多內容都是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我們學習的道德法治觀念皆來自平凡生活的方方面面。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開展“對話式”教學,采用“接地氣”的方式,走進學生,讓學生在輕松、安全的環境下,暢談自己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體驗生活,并在生活中受到“德育”和“美育”。
例如,“空氣清新是個寶”這一課的學習,“空氣污染”這個命題是當今時代婦孺皆知的,并且“如何使空氣清新”以及“空氣清新對人們生活的意義”也是老少皆宜的討論話題。當在你走在大街小巷,你每呼吸的一口空氣是否清新?清新的空氣對人們的生活有什么意義?當今為什么有人提倡“多植樹”或“用自行車取代汽車”呢……這樣看似“老生常談”的話題足以作為小學課堂中師生對話的前提。教師可以通過輕松的“聊天”方式與學生展開對話,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并鼓勵學生想象和創新,激發學生對生活美的表達。
在對話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專注傾聽和全程引導。因為雖然學生通過回憶或表達聯想起了相關知識,但對小學生而言畢竟僅僅只是感性的體驗,或者是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夸張的錯誤認知。如對“凈化空氣”的思考,有的學生就會說出“我要弄一個魔法瓶子,把空氣吸進瓶子里,然后經過魔法凈化,再放出新鮮空氣加好了”。這就需要教師首先對其大膽的想象力進行鼓勵和贊揚,再引導學生“面對生活,需要用心感悟并有合理的想象,提出的方案也要是可行的”讓學生完善和深化自己的認知,形成面對科學嚴謹、務實的態度。教師接下來可以進一步延伸“對話”,就學生“釋放空氣”這一想象,教師可以此為基礎,與學生繼續對話,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東西可以釋放“凈化空氣”的物質?學生會聯想到植物或樹木、森林等,進而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植物造林”的凈化空氣作用,并通過不斷對話引導學生充分認識保持空氣清新可以為我們打造“環境美”,讓學生內心開始憧憬花園般美麗的生活環境,充分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呵護美”的意識,進而讓學生懂得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創造美,促進學生的審美修養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有著非凡的意義,它不僅對新時代小學生有重要的德育意義,而且擁有很強的美育價值。學生可以通過參與豐富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增強道德意識,還可以增強審美修養,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感悟美、呵護美、創造美。所以,教師要高度重視該科目的教研,并努力探究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美育”滲透進道德與法治課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注:本文為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一般課題“美育在小學學科教學中的實施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8JXY114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愛紅.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審美情趣及其培養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09).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