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要:力學小學圍繞“兒童如何開展研究”這一課題探索20余年,從誰來研究,兒童研究什么,兒童在哪研究,兒童是怎樣研究等方面具體實踐探索,歸納出兒童研究五環節:確定研究選題、制訂研究規劃、經歷研究過程、總結研究成果、發布研究成果。兒童研究的五個環節是一個不斷推演和往復回環的過程,也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關鍵詞:兒童研究;研究選題;研究方法;研究規劃;研究過程;成果總結;成果發布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5A-0041-04
兒童對世界、對未知充滿好奇與渴望,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研究是兒童重要的學習方式,這是圍繞一個問題、話題或一個專題,持續、深入、完整地學習,通過不斷關聯已有經驗,同構或異構,產生新的認知遷移或情感變化,形成自身獨特的對世界的理解與認識的過程。
兒童的研究方法是在研究過程中探索與建構的,讓兒童經歷研究,兒童才能學會研究,在研究中形成自身的研究素養。兒童研究素養的培育一方面要通過對國家課程高質量教學,師生共同設計完成“兒童研究小項目”未完成;另一方面要通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讓兒童在主題環境中進行學習研究未實現。如在學校生活中主動參與學科課程的學習與研究,在學校新學習社區中展開探索與實踐等。同時要讓兒童走出校園,走進周邊的場館、大學、科研實驗室,開展兒童訪學。兒童研究在過程中推進,也在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中不斷循環與深入。
兒童研究不同于成人研究,兒童有著自己獨特的對世界的認知方式,通常要經歷“確立研究選題—制訂研究規劃—經歷研究過程—總結研究成果—發布研究成果”五個環節,這一過程也是兒童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飛躍 。
一、研究選題:兒童研究的起點
選題是兒童研究的起點,也是研究的目標與方向。在選題環節中,我們圍繞“兒童是怎么選題的”“兒童會選擇研究什么”“兒童能研究什么”“兒童為什么會選這個主題研究”“兒童在舉棋不定時,會采用什么方法進行抉擇”等問題進行觀察。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兒童的研究往往從好奇心開始。三年級的小鐘同學每次經過地鐵口時都擔心人被閘機夾住,因為南京地鐵規定1.3米以下的小朋友不需要買票可直接進站,身高只有1.26米的小鐘同學每次跟著媽媽一起過地鐵閘機口,都緊緊貼著媽媽,心里面覺得特別不安全。能不能向地鐵管理部門提出一些建議,改善這個問題?在教師的肯定下,他帶著這樣的想法,在五一節特地來到南京珠江路地鐵站進行觀察和調研,后來提出地鐵閘機門設置成開合形式,大閘機門采用鮮艷顏色標識出來,并設置較長的開啟時間的建議。
兒童研究通常具有生活嵌入的特征,兒童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選題。教師要珍視兒童的好奇心,呵護兒童的求知欲,鼓勵兒童從生活中尋找問題,并將自己的問題、疑惑問出來、寫下來、研究起來。同時,教師要鼓勵兒童“打開”眼界,從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甚至短板中選擇研究主題,打開選題思路。
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兒童的小問題、小選題會層出不窮,但同時會陷入問題過多、不知如何選擇的困惑中,因此選題指導的另一方面是要指導兒童學會“優選”。“優選”是在豐富多樣的選題呈現在兒童眼前時進行選擇。教師要鼓勵兒童先問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做這個研究”,聽聽他人的建議,了解別人已經研究了什么……可以用的預期研究成果來評估選題,還可以學會用“創造性”和“可行性”兩把尺子對研究選題進行篩選。學會提出問題,是兒童開展研究的重要基石。
二、制訂研究規劃:設計研究行動路線
研究規劃就是為研究設計行動路線。兒童往往一確定研究選題后,就匆忙進入研究,可千頭萬緒不知如何開始,容易受挫、熱情衰減。有時對別的小組研究內容好奇,興趣容易轉移。面對兒童研究容易出現的問題,教師需要用指導兒童制定研究規劃來學會統籌研究。
研究開始時要有意識地進行研究規劃,這是兒童研究的重要環節。在做研究規劃前,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做到“三清”:一是清晰研究的具體目標是什么;二是清楚研究的具體條件如何,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是什么;三是理清為何做這個研究,這項研究的具體價值是什么。厘清研究價值、研究目標、研究條件,是制定研究規劃的基礎。同時,我們和兒童一同研究,總結出用于制定研究規劃的“拆分”和“統籌”兩大策略。
研究規劃,一方面是學會“拆分”,是思考研究任務可以拆分為哪些具體內容,把大目標拆分為一個個具體的小任務,當一個個小任務完成了,大目標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在指導兒童做研究規劃時,可以鼓勵兒童用提問法拆分研究內容,串起研究的“糖葫蘆”。另一方面,可以運用“統籌”的方法,就是對研究路徑、研究順序、研究時間等進行籌劃安排。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兒童把時間節點放進規劃里,用進度條推動研究任務的進程。統籌是將一個個研究任務排隊,從預期成果倒推方案實施。
如我校四年級(3)班的一個兒童研究小組,圍繞“立強國之志 建強國之橋——茅以升的愛國情”這一小選題,運用“清單統籌小任務”的方法,圍繞選題,將參觀南京科技館、參觀橋梁設計院、小組共同閱讀文獻以及做視頻、搭建橋梁模型、與“南京眼”設計專家見面、線上研討等具體的研究任務與完成時間節點一同放進研究規劃里,形成了為期兩周的研究規劃表,順利完成了研究。
研究規劃為研究的順利推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培養了兒童整體策劃的能力,集體攻關、團結協作的意識。
三、經歷研究過程:像“科學家”一樣專注與創新
研究表明,科學家的優勢不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靠專注和勤奮,經過長期探索而在某個領域形成優勢。教師在指導兒童研究過程時,可以運用“推進、調整、深化”三步法,推動兒童研究的開展。
“推進”是沿著預期的目標、構想的規劃,通過實實在在的“做”和嘗試,逐漸有所收獲。教師可啟發學生從模仿起步學做研究,開展每日一問:今天的研究任務是什么?研究推進時,要沉下心來做好研究中的每一件小事。兒童的研究持續時間不夠持久,教師可以讓兒童尋找一些研究小伙伴,一起聊聊研究小心得;也可以把“超越對手”作為研究目標,在你追我趕中煥發新的研究熱情,持續開展研究。
其次是“調整”計劃。兒童研究要根據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和意想不到的變化,進行適度地改變。教師要指導兒童學會回頭看,啟動規劃中的預案,甚至在需要時啟動“例外原則”。所謂“例外原則”就是提前制定好執行規則和補救措施,當研究計劃未能嚴格執行時,使“例外”情況得以常態處理。如小丁同學在做“學會洗衣,60天養成好習慣”小項目研究時,意外碰見持續雨雪天氣,這就需要他根據天氣,統籌分配每天的洗衣量,不必嚴格按照研究計劃去進行。
最后是“深化”研究。教師要鼓勵兒童像科學家那樣實事求是、專注、創新,鼓勵他們勇于探索、不懼挑戰、有冒險精神,挑戰多個“不可能”。教師要鼓勵兒童的跳躍性思維,認可兒童的直覺思維,允許兒童先動手嘗試。研究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可能無限接近目標,無論是差錯,還是暫時的停滯,都是真實的研究場景,教師應支持兒童主動發現路徑,支持兒童勇敢試錯。深化是研究思路的推進,也是兒童研究意志、研究品質的磨礪和鍛鑄。
四、總結研究成果:反思研究,提煉成果
成果總結這一環節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兒童的反思意識,培養兒童分析總結的能力。由于年齡與認知的差異,在許多領域里,成人比兒童擁有更多的知識,但在童年的范圍內,兒童是專家。在成果總結階段,兒童的反思和發現非常積極。兒童非常珍視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愿意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現。兒童研究成果一方面是“看得見”的,是通過觀察學習、查找資料、嘗試探索收獲的研究內容。另一方面還有“看不見”的研究成果,如分工協作能力的提升,用跨界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兒童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提升等,同樣也是需要總結的成果。
兒童研究成果總結需要“提煉”和“呈現”。“提煉”研究成果,對于兒童來說,并不是探究出前所未有的發現,或者是呈現獨一無二的作品,而是讓兒童學會篩選、整理、甄別、歸納,學會“自圓其說”。兒童提煉成果的方式也可以是兒童化的,如我們根據兒童的言語特點和思維方式,鼓勵兒童“試一試用兒歌、童謠總結研究成果”,有的學生就編出“折疊衣服小兒歌”“四則混合運算童謠”等作為研究成果的呈現方式。
“呈現”研究成果,需要教師指導兒童作為研究主體,結合自己已有的認知經驗,經歷具體的、完整的、深入的研究過程,表達出自己的發現。兒童會用自己的發現解釋現象,形成看似“樸素的理論”。這些發現可能并沒有科學理論那么準確,但這些符合“兒童哲學”的發現和成果,是兒童創新意識的萌發和兒童創新能力的萌芽,彌足珍貴。我們鼓勵兒童用自己的方式呈現研究成果。如三年級的小雨晨同學,將自己“如何清潔地面”的勞動研究成果,變身為一張簡要的“清潔地面說明書”。說明書中介紹了各種不同的勞動工具,分析了手動清掃、電動清掃各自的優劣,總結了清潔地面的具體方法。這張說明書成為不擅長打掃衛生的同學的“清潔地面操作指南。”
五、發布研究成果:下一個新研究的打開方式
成果分享是兒童研究表達的需要,應該成為研究中的一種儀式與制度。對于兒童來說,成果的發布不僅是研究成果的分享,也是成功體驗的分享。在分享中,兒童獲得自信與激勵,也了解了同伴的研究,從而借鑒與學習、改進與優化自己的研究。
成果發布環節,教師要努力為兒童搭建“平臺”,提供“反饋”。“平臺”是為兒童研究成果發布展示搭建的舞臺。學校鼓勵兒童面向學習小組進行成果發布,使每一節課都可以成為兒童研究成果發布的平臺,使學習小組成員既是學習者,也是評價者;既是設計者,也是實施者。每周的“小先生講堂”讓兒童成為小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講解自己的研究與發現。學校的年度兒童研究發布日,學校公眾號平臺也是成果發布途徑,甚至有的學生將自己的游學研究經歷寫成書,通過出版社正式出版。2020年“停課不停學”期間,我校的兒童開發了2000余節兒童微課,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班級群、年級群、線上發布,形成了《小米粒兒童微課100例》一書。
成果發布還要關注“反饋”,關注發布后別人留下的意見和建議、促使兒童通過整理和分析,產生新的問題、新的靈感、新的創意。成果發布不是研究的終結,而是下一個嶄新研究的開始。
兒童研究的五個環節:確定研究選題—制訂研究規劃—經歷研究過程—總結研究成果—發布研究成果,是一個不斷推演和往復回環的過程,也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兒童研究是兒童作為主體參與者的研究,兒童研究與成人研究,與科學家的研究之間并不是絕對割裂的。
在20余年的實踐探索中,我們正努力揭開“兒童是如何開展研究”的神秘面紗,探索兒童如何研究的秘密,以更好地支持和解放兒童,呵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養兒童的研究意識、研究習慣、研究品質等,提升兒童的主動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培養面向未來學習和挑戰的新時代兒童提供一種創新性的培養路徑。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