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姣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之工作。”陶先生的這一理念不僅對于當時的教育有著指導意義,對于當前的教育也有著啟示作用。尤其是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本文以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念為指導,在創新人才培養視域下展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陶行知;創造教育理念;小學語文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的核心觀點。只有充分解放兒童,給予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才能使他們“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本文以“六大解放”為切入點,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為例,探討如何以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念為指導,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將創造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
一、解放雙眼,讓學生學會細致觀察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觀察,是思考的前提。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眼界往往受到了限制,只能從書本和黑板上學習“知識”,卻不能從自然和生活中培養“智識”。陶行知創造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解放學生的雙眼,讓他們不僅博覽群書,更放眼世界,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去發現、去感受、去創造。
例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帶有科普色彩的詩歌,教師在教授這首詩歌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領略詩歌語言的美妙,更應該讓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并掌握一定的野外生存技能。然而,如果教師直接進行詩歌教學,則學生只能從詩歌中學習到四種辨別方向的方法,創造力根本得不到培養與鍛煉。相反,如果教師在學習詩歌之前就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發現生活中可以幫助人們辨別方向的事物,則能夠解放學生的雙眼,讓他們在觀察中發現,在發現中思考,為他們創造力的形成與發展奠定基礎。比如,有的學生在童謠“日出東方,蟻穴朝南”的啟示下,發現大多數蟻穴的洞口都朝向南方,從而辨別方位;有的學生根據苔蘚喜陰的習性,根據苔蘚的薄厚辨別方位……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解放了兒童的雙眼,就放飛了他們的思緒,在觀察與分析中,兒童的創造力正在悄然形成。
二、解放頭腦,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教育理論中反復強調培養學生“自動力”的重要性。此處的“自動”,指的是“自覺”和“主動”。而長期受到應試教育影響的中國兒童,在學習中最欠缺的就是“自覺”和“主動”。這種欠缺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們就要解放學生的頭腦,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和自由,讓他們通過獨立思考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轉變傳統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通過提出下列問題,將獨立思考的機會留給學生:1. 這首詩歌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 通過這首詩歌,你學到哪些知識或常識?3. 你認為詩歌中向我們介紹的辨別方向的方法中哪一種更好?為什么?4. 你是否有更好的辨別方向的方法?請向我們描述一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將獨立思考的機會留給了學生,通過解放學生的頭腦,使學生學會探索與創造。
三、解放嘴巴,讓學生善于交流溝通
學生表達的過程,是研究探索、整理思路、形成觀點的過程;學生傾聽的過程,是自我反思、互相啟發、共同進步的過程。在“聽”與“說”之間,觀點與觀點進行碰撞,思想與思想進行交流,創造的靈感與能力在這種碰撞與交流中得以激發與培養。因此,陶行知先生在創造教育理念中鼓勵教師解放學生的嘴巴,讓學生學會自我表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從陶先生的建議,為學生的表達與傾聽創造機會,使學生在交流中形成創新思維,提升創造能力。
例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到的現代詩歌,他們對于現代詩歌的語言風格、節奏韻律和情感表達等特點都不熟悉。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讓他們通過獨立思考來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這些內容,顯然是不現實的。此時,就要求教師解放學生的嘴巴,鼓勵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在交流與溝通中實現對不同觀點的整合與概括,共同總結出詩歌的特點。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學會梳理自己的思路,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學會聽取他人的意見,完善自己的結論。創造,從來都不是在孤立中完成的,而是在融合中完成的。因此,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學會溝通與合作,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
四、解放雙手,讓學生嘗試動手操作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可見,創造的起源是行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行動起來,去書寫、去繪畫、去制作……在行動中,一方面建構理論知識,檢驗理論成果,另一方面獲取實踐經驗,豐富實踐成果,從而構建起“手腦并用”的新式課堂,將創造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例如,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在行動中進行創造:首先,繪畫創作。詩歌的語言特點往往是既抽象又生動的,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詩歌作品中,也體現了這一特色。為了深化學生對于詩歌內容與語言特色的理解與體會,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詩歌中的情景畫出來。其次,詩歌創作。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仿寫詩歌,通過詩歌仿寫,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手腦并用”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我們應該在解放學生頭腦的同時,解放學生的雙手,從而探索出“手腦并用”的創造教育新路徑。
五、解放時間,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創造的能力,需要經過漫長的培養;創造的靈感,卻總是在不經意間出現。因此,教師應該解放學生的時間,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外,都應該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與自由活動的機會,避免學生出現“死讀書,讀死書”的情況,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與節奏開展個性化的學習,實現個性化的成長。
例如,在學習《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時,教師沒有采取“滿堂灌”的課堂教學策略和“題海戰”的課后作業模式,而是通過以下途徑,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預留了空間:首先,在課內,在距離下課5分鐘的時候,教師就結束了授課環節,鼓勵學生利用這5分鐘的時間反思自己在本節課學習中的不足與收獲,以及存在的問題與取得的進步,并整理思路、書寫提綱,將遇到的問題與取得的收獲記錄下來;在課下,教師承接課堂教學環節,給學生下發了開放性的作業任務,要求學生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將本課學到的內容進行總結與梳理,形成知識網絡。教師通過解放學生的時間,也解放了學生的思想,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自主學習,由刻板學習變為個性化學習,從而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六、解放空間,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那么,什么才是“真人”呢?一直被“囚禁”在教室“四角天空”的人肯定不是“真人”,走進生活,走進自然,走進自己內心的,才是“真人”。因此,陶行知創造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解放學生的空間,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獲取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情感,成為富有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真人”。
例如,在學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訪問親友、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探索利用自然現象或現代科技辨別方向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讓我為你來指路”為主題,進行詩歌創作和朗誦。通過這種方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學會動眼、動手、動腦和動嘴,在廣闊的時間與空間里,體會創造的樂趣,激發創造的靈感。
綜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念對于現代教育有著可貴的指導意義與啟示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以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念為指導,解放學生的雙眼、頭腦、嘴巴、雙手、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細致觀察、獨立思考、交流溝通、動手操作、自主學習與社會實踐中激發創造靈感,形成創造能力,從而更好地迎接新時代帶給他們的新挑戰。
【參考文獻】
[1]吳佳書.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1).
[2]張晨.淺談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2).
[3]錢薇.踐行創造教育理論打造語文高效課堂研究[J].成才之路,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