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低中年級學生朗讀時形成固定腔調主要因為學校、老師、學生對朗讀的重視意識不強,朗讀指導的方法不到位,朗讀的形式單一。要糾正固定腔調,需要老師正視朗讀對語感形成的重要作用,學校重視朗讀檢測,帶動學生發現朗讀的價值。通過范讀,給學生樣板;通過錄音,幫學生發現問題;通過指導,教學生掌握技巧;開展多種朗讀活動,激發朗讀興趣。
【關鍵詞】固定腔調;朗讀;意識;指導;形式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3-0059-02
【本文著錄格式】鄒丹.朗讀,需遠離固定腔調——小學低中年級學生朗讀固定腔調的成因與對策[J].課外語文,2021,20(13):59-60.
固定腔調一說,是新聞播音領域常聽到的術語,是指在播音時一種固定不變的、格式化的、刻板的聲音形式。長期以來,我們以為只有農村小學學生的朗讀問題比較嚴重。但是,稍加留意就能發現,城區不少學校的低中年級學生在朗讀時,一詞一頓、詞尾音拉長、輕聲詞拖音等固定腔調也很重。
很多班級學生的朗讀聲中,神話故事《羿射九日》、優美的散文《西湖》、流傳千古的名詩《楓橋夜泊》,幾乎每一篇課文中的每一句話都是一樣的停頓,一樣的語調。“字詞知冷暖,語言有溫度。”但是,在這樣的朗讀里,文字僅僅只是符號,沒有意義,沒有感情。
形成這種固定腔調,不僅對學生現階段的朗讀水平、文字表現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影響,還會給學生帶來長遠的影響。而初高中“朗誦主持社團”的學生,即使是在個人朗讀時,也有或輕或重的固定腔調。這難道與小學低中年級時形成的固定腔調沒有一點兒關系嗎?
為什么學生朗讀時易形成固定腔調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重視程度不夠到位
我曾與數十位語文老師交流過學生的朗讀現狀,發現老師們對學生朗讀的重視程度不夠。但在關于學生齊讀問題的問卷中,對“你認為教師的重視程度對學生朗讀水平是否有影響?”這一問題,參加問卷的50位低中年級語文老師中,有49位選擇了“是”。由此可以看出,老師們都意識到了:老師越重視,學生的朗讀水平才會越高。是什么造成明知教師的態度很重要,卻依然不重視的現狀?主要原因在于現階段的考試不測試朗讀,花再多的時間來指導學生朗讀似乎也對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沒有作用。學校、老師不重視學生朗讀的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如何提高?學生朗讀的現狀如何改變?
二、指導方法不夠專業
經過多年觀察,我發現很多學生在朗讀時沒有重音,不僅存在二聲揚、四聲降不到位,一詞一頓的問題,還有詞尾音四聲變一聲,輕聲也讀成一聲,且詞尾字音拉長等現象。朗讀聲中,聽不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毫無思想感情的流露。這一現象在齊讀時更為突出,因為大多數老師對學生齊讀的要求只有“正確、整齊”,而學生達到這一目標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一詞一頓。每一頓都能讓他們找到相同的節奏,相同的節奏不斷重復,就更不容易產生失誤了。
也有老師發現了這一問題,并嘗試糾正。但是,老師的建議大多是“不要一詞一頓”“要有感情”等籠統的、模糊的指向,不要說低年級的學生,就是高年級的學生也沒有辦法在這樣的指導下得到提升。
三、朗讀形式不夠多樣
經過調查,我發現很多班級的早讀課都是以齊讀的形式。語文課上,有老師為調動學生讀的興趣,采用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方式,也沒有走出小范圍齊讀的圈子。還有老師會不斷地要求學生齊讀時的氣勢,以至于學生扯著嗓子喊,全無美感。教室里聽著是“書聲瑯瑯”,殊不知后患無窮。
其實,每一個班都有語感非常好的學生。他們個人朗讀的時候,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非常好地表達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這些孩子為了保證讀書聲音的整齊,不得不跟著集體“頓”起來。日子長了,好語感在這種全面的“浸潤”下,只能一點點被侵蝕。
《語文課程標準》里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那么,怎樣才能去除學生朗讀的固定腔調,保證學生朗讀素養的形成呢?
四、多方重視,檢測日常化
(一)老師要重視朗讀對語感形成的重要作用
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學生有了好的語感,就能在閱讀時迅速地抓住文字中的有效信息,感知文意,體悟情感,領會寓意。長遠看,后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生,在面對浩如煙海的文字材料時,必須具備高度的語感水平。短期效應里,學生的各科學習過程中,應對各種考試時,都需要用上以語感支撐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學校要重視朗讀檢測對語文教學實效的重要作用
語文考什么,是語文老師教學的風向標。語文教學內容中識字寫字、閱讀理解、寫作,甚至是口語交際的教、學情況都可以體現到一張試卷上,唯有朗讀一直被考試遺忘。《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語調和語氣”怎樣考查?如何才能了解學生有沒有“矯情做作”?筆者所在的學校近年每學期末,在書面檢測之前,都會進行朗讀口試。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老師對學生朗讀水平提升的重視程度。改變考試制度,將朗讀水平測試納入考試范圍,會給師生帶來朗讀的終極動力。
(三)學生發現朗讀水平提高對語文學習活動的價值
當學校、老師給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朗讀很重要”的心理建設、氛圍營造,學生就會有意識地自我鉆研、自我提升。隨著朗讀水平的提高,學生語感越來越好,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也隨之增強,學生受益后,對朗讀的興趣也就會更強。這是一個語文學習的良性循環。
五、增強語感,指導專業化
(一)范讀,給學生優秀的模仿樣板
在學生讀書前,老師常常會提出一個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但是,怎樣讀才是有感情地讀?范讀,就能給學生一個需要達成的標準,一個可以模仿的樣板。老師給學生正確的停連和語音的示范,學生在這一方面有超強的模仿能力。久而久之,學生良好的語感就能形成。當大多數學生都能用正確的語調朗讀,能正確地停頓時,少部分語感不夠好的學生也會在熏陶中慢慢得到提高。
給學生提供的范讀不僅可以來自老師,也可以是班上朗讀水平比較高的學生,或是名家的高水平朗讀錄音。
(二)錄音,助學生發現自身問題
錄音對提高學生朗讀水平,改變朗讀時固定腔調的作用非常明顯。一個班級學生在聽完自己班級的齊讀錄音后,非常準確地找到了他們讀書的問題:“我從來沒有發現自己讀書這么難聽。”“我們讀書的時候一詞一頓,其實我們平時說話根本就不是這樣的。”“我們把‘的讀得太長了。”……
隨后,我以一個自然段來指導同學們齊讀,連續練習幾遍后,學生齊讀的語調已經基本到了正常水平了。錄音,不僅可以在課堂上作為對比教學的手段,還可以納入平時練習的自我提升方式之中。只有經過正確的引導,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能準確地感知耳中所聽到的聲音是否具有美感。
(三)指導,教學生掌握朗讀技巧
一段文字,如何更好地“形之于聲”,是需要用技巧的。即使是低年級的學生,也要進行適當的朗讀技巧指導。這里所說的技巧主要是指已經理解了語言文字蘊含的情感,調動起內心感受之后的外部表達手段。朗讀的技巧主要有停連、重音、語氣、節奏四方面。
以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為例。老馬說話的語氣是平和的,語調也要平;小馬性格活潑,朗讀他說的話,就需要用靈動跳躍的節奏,語調也要高一些。即使是同一個角色,在不同的語境下,朗讀的語氣也有差異。小馬接受媽媽布置的任務時是充滿信心的,朗讀時要輕快,語調要高;遇到困難后回家再面對媽媽時是稍帶羞愧的,朗讀時語速要緩,語調就不能高了。
六、激發興趣,形式多樣化
朗讀,可以有多種形式:齊讀,讀出磅礴的大氣;個人讀,讀出深發的真情;對讀,讀出充滿趣味的節奏。坐著能讀,站著能讀,手舞足蹈著也能讀。
朗讀,不僅可以在教室里,講桌前,換一個地方,也許就能喚起學生的別樣感受。茵茵草坪上,學生誦《彩色的夢》;燦爛春花前,學生吟《村居》;高高舞臺上,學生演《蜘蛛開店》;斑駁樹影下,學生閱《小毛蟲》。
朗讀,還需要營造氛圍。一次朗誦比賽可以在一個班級、一個年級,甚至一所學校掀起一陣熱潮。學生要從大量文章中嘗試、選擇合適的朗誦材料,然后反復練習、熟悉材料,甚至根據材料配樂,到最后以最佳的狀態參加比賽。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會得到最大的成長。
相信,只要老師們重視了,就會使用合適的方法,舉行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讓美的書聲蕩漾在語文課堂之上。
參考文獻
[1]仲梓源.播音主持藝術入門訓練手冊[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鄒丹,女,1980年生,江西余江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為小學低中段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