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梅
【摘要】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師要結合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設定有針對性的德育策略。優化學生檔案,定期進行心理疏導,開展文化活動,構筑學校、家庭、社區聯動的德育體系,這些方法都能讓學生逐步變得熱愛生命,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提升審美能力,強化規則意識,進而起到德育效果。
【關鍵詞】留守學生;德育;初中班主任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成為了“打工族”,而相應地,他們的孩子留在鄉村,成為了“留守兒童”,處于由長輩隔代教養的狀態。由于老人大多身體狀態不好、思想觀念保守,所以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農村初中班主任把握住這個關鍵時期,針對留守兒童常常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引導,促使他們改變自我,得到成長和發展。
一、記錄成長細節,懂得熱愛生命
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生活境遇不同,心理特點不同,遇到的難題也不同,所以教師要為每一個學生設置成長記錄袋,認真了解并填寫留守兒童的思想、行為、愛好等情況,并加以引導。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調整世界觀、人生觀,懂得熱愛生命。
我為班級中每一個學生都編寫了“成長筆記”。首先,通過家訪、微信溝通等多種方法收集了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家庭成員、性格愛好、學習成績方面的內容。此后每周一次定期更新相關的內容,嘗試記錄下各種細節。如有一名農村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但是近幾天外公去世了,所以他感到十分悲傷,顯得比較消極。我便和其進行溝通談心,讓他認識到在人的一生中免不了要和很多人分別,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外公也希望他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風采。在一番勸解后,學生逐步認識到要更加熱愛生命,活出自我風采,這樣才不辜負外公對自己的期望,他的心理問題也因此而得到了改善。
教師在記錄學生檔案袋的時候,要做到真實、具體、有連續性,這樣能準確地掌握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變化經歷,并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尤其是學生面臨和親友家人分別等重大變故的時候,教師更要加以引導,促使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定期心理疏導,引導陽光樂觀
由于不少長輩存在耳背、不善于溝通等問題,所以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生活中感到寂寞空虛,在遇到了心理問題之后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所以教師要建立心理咨詢室,定期進行心理疏導,促使學生形成陽光樂觀的心理,對不良心理進行及時糾正。
一名學生學習成績較差,他感到很自卑,也很少和他人討論交流。我在定期心理輔導中發現了該學生的問題,為了激發他的自信心,便嘗試用話語引導,讓他發現自己身上的“例外”。“雖然你的學習成績暫時比較落后,但是,老師發現你的記憶力特別好,其實,你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點輔助學習。”在我的啟發下,該學生發現了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他認識到可以利用記憶力好的優點,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雙管齊下,這樣就能提升學習水平。通過這次心理疏導,學生不僅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在性格上也變得更加陽光樂觀,他開始嘗試參與到同伴的交流討論中,學習成績也有所提升。
在心理咨詢室中,教師要避免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學生交流,而要用朋友的身份嘗試了解他們的問題,并用說服勸解的方法幫助其矯正心理偏差,輔助其尋找克服心理障礙的具體方法。這樣才能讓學生解決問題,內心世界也逐步變得積極樂觀。
三、開展文化活動,培養審美情操
很多留守兒童生活節奏單調,精神世界比較空虛,常常沉溺在網絡世界中,容易受到低級庸俗文化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積極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學生的線上線下互動都變得多姿多彩,這樣他們的課余生活便能得到充實,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我發現不少農村學生課余生活匱乏,他們都喜歡觀看動畫片,甚至有沉溺“二次元”的問題。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組織他們參與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班會中,學生在自主搜索資料后,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我鼓勵他們將“二次元”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展現,這樣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會得到提高。如有學生了解了孔子、孟子、老子等古代哲學家的思想,于是便用漫畫的形式將他們的主張表現了出來。這樣的活動并沒有強行將學生和“二次元”隔離開,而是將傳統文化之美慢慢地滲透進去,這樣他們的接受程度更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提升審美能力,漸漸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開展書畫展能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展開故事大會能讓學生提升創造能力,舉行歌詠比賽能讓他們提升審美賞析和品鑒的能力。這些活動能讓學生的課余生活變得色彩斑斕,更能增強他們的審美情操,提升班級凝聚力。
四、加強社校聯動,滲透規則意識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所以留守兒童有可能在課外生活中結識各色社會人士,他們常常因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而模仿一些不良的行為。因此教師要加強展開社會、學校、家庭多元聯動,填補德育真空地帶,促使學生提升規則意識。
我發現班級中有一些學生存在插隊、隨意破壞莊稼等問題,這是因為他們在社會上看到不少人都這么做,所以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影響。我聯系了村委,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規則知多少”主題活動中,讓學生和其他農村居民一起討論規則的問題,包括購買東西的時候要排隊、不要隨意損壞莊稼等問題。學生可以將自己觀察到或者親身經歷的不良行為演繹出來,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切感受這么做會給他人帶來怎樣的麻煩。此后,再讓學生說說應該如何改正自我,學生就能在腦海中樹立規則意識。在有條件的時候,我還邀請學生的家長也抽空參與到活動中,外出打工的家長還可以說說在各大城市中人們如何遵守規則。
在參與社會活動、親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逐步提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規則意識,認識到了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違反了公共規則,需要杜絕這樣的現象。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懂得如何在社會生活中遵紀守法,更好地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