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楚鋒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應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從文化理解視角,準確定位小學語文課程。在文化情境下,通過自主發展意識下的識字與閱讀能力培養和文化理解視域下的交流與表達能力培等自主發展性語文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識字與閱讀、交流與表達等學科關鍵能力,促進小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提升學生綜合人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養導向;文化理解;關鍵能力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除了關注基本的語言文字能力培養外,還強調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在掌握祖國語言文字交流能力的基礎上,更要形成對祖國優秀文化認同,實現文化理解與傳承。這是新時代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新課改以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都更加關注了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意識有一定增強,但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還沒得到根本性轉變。教學內容方面主要教學關注點仍在培養學生基本的語言文字能力上,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不緊密?,F實的教學狀況與部編教材及新時代語文教學要求之間還有較大差距。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基礎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使用,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語文教學思路已不能適應新時代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語文教學要求。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是根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編寫的。它更加注重在具體文化場景下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文化理解與認同理念滲透其間。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主題為“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根”。本單元要培養的核心能力是“在傳統文化語境下,使學生學會圍繞主旨把一段話寫清楚?!蓖ㄟ^內容分析,可清晰看到教材編者希望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在深入認識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場景中,掌握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下文簡稱“課標”)在語文素養培養要求中提出了:“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盵1]可見,課標除了要求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之外,也強調通過語文課程文化熏陶,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新時期,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更加突出了基于文化理解背景下的語文學科能力培養和素養養成。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養成,而不僅停留在語文學科知識的教學。
三、基于文化理解的小學語文學科關鍵能力培養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應從文化理解的視角,結合小學不同年段學生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在文化情境中,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關鍵能力,深入理解和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根據課標要求,小學三年級語文的基本語言能力包括初步獨立識字、閱讀、習作與口頭交流等基本能力。在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中,主要培養學生識字與閱讀、交流與表達等兩項學科關鍵能力。
(一)自主發展意識下的識字與閱讀能力培養
識字與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三年級學生首先要具備獨立識字與閱讀能力。自主發展意識下學生獨立識字與閱讀能力培養主要有兩條途徑:
1.自主性識字與閱讀能力培養
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學側重在學習拼音、筆畫等識字基礎,三年級側重在拼音、閱讀等語言技能的運用。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運用拼音技能獨立識字與閱讀,既能訓練學生獨立拼音識字能力,也能提升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能感。學生學習效能感的提升,既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能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
如學習三年級語文第11課《趙州橋》,在傳統教法中 ,教師先教學生讀、寫生字,再帶領學生一起讀課文,鞏固生字。學生在此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也很難在此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可通過圖片,引導學生聚焦趙州橋,再提問:“趙州橋如此著名,它是到底是一座怎樣的橋?” 通過問題,在引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自主閱讀課文。學生可根據課文注音嘗試認識生字與閱讀,初步了解趙州橋。
在閱讀中,學生提出或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有困難的地方,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識字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通過復習已有知識,嘗試獨立識字和閱讀,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若教師直接公布答案,學生就離“獨立”識字的課標要求相去甚遠,久而久之也會使學生養成依賴的習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2.發展性識字與閱讀能力培養
前文已提及學生在獨立識字中遇到困難,教師應給予正確的方法指引。查字典是幫助學生真正學會獨立識字的重要途徑。三年級學生已能熟練運用拼音或部首進行查閱字典。學生學會查字典后即可實現讀音與意義的學習,從而具備了基本的獨立閱讀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并致力于培養語文學科能力的教學理念,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時間,才能真正有助于小學生識字與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文化理解視域下的交流與表達能力培養
語言學習是在特定文化氛圍下發生的。語文學習旨在提升交流能力,也兼具文化傳承的意蘊。小學語文教學是在祖國歷史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教學,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一定是在祖國傳統文化之中進行的。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僅關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教學,更要注重在祖國歷史文化中,引導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進而深入理解和認同祖國文化,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認同。
基于文化理解的小學語文交流與表達能力培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踐中,語文教師要運用兩方面策略,提升教學成效。
1.轉變教學觀念,深入發掘教材文化內涵
在統編教材使用中,首先對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由傳統小學語言文字的技術型教學向基于文化理解型的語言文字運用型教學理念轉變。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深入研究統編教材,發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教師對文化內涵理解到位了,才能夠引導學生正確感悟祖國文化,達成文化認同。
如在三年級(下)語文《趙州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從單元整體認知出發,明晰本課的教學定位,才能從文化視角有效組織教學。第三單元 “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根。”這一單元中,第9課古詩三首闡釋的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第9-11課通過學習《紙的發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學生通過本單元學習,使學生在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就及其價值的文化情境中,學習“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語言表達基本技能??梢?,在《趙州橋》學習中,通過本課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傳統建筑技藝的精湛,學習古人的智慧與才干,在這一文化認知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描寫的語言表達能力。
2.在貼近生活的學習中傳承文化,啟迪智慧
只有當信息對他具有時代意義時,他才會占有這一信息,并修正自己的思維系統。[2]語文學習內容要貼近生活,對于學生學習而言才具有時代意義。在語文教學中師生都習慣于知識點傳授,去生活化的教學實踐較為常見。因而在新時代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貼近時代的文化視角來理解和建構語文課堂,語文學習才具有時代意義和文化價值。小學語文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才能真正通過語文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的意義和傳承祖國歷史文化。
如在《趙州橋》一課,學生通過學習第三自然段,看到了趙州橋的精美,認識了古人精湛的石雕技藝。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我們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精美的石雕作品?”將學生的關注點從一千多年前的趙州橋,拉回到現實生活。從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和表達生活中的美。既訓練了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表達能力,同時使傳統文化在學生的生活中變得直觀可見。既能提振了學生學習興趣,也逐漸在學生心里埋下了欣賞和傳承歷史文化的種子。
當語文學習在學生的生活中產生了現實的意義,教育的價值自然彰顯。當教學跨越了課堂與生活的鴻溝,教書與育人也就有機融為一體。通過近五年的生活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初步感受到生活之于課堂教學的魅惑。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保護了小學生思維發散、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天性。因而孩子們更喜歡學習語文,因為語文課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樂趣。同時,學生思維也更加活躍,更善于發現和分享表達生活中的美好。隨之而來的是語文成績顯著提升。
語文是描繪美好生活的學科,也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使用,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作為人民教師,我們理應成為文化育人的踐行者。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道路上,還有待大家一同更多的思考與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2頁.
[2][法]安德烈·焦爾當著,杭零譯,裴新寧審校.學習的本質,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