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恒安



◆摘? 要:“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已被許多國內外教育專家所檢驗和認可。要使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來呈現一堂實驗課,可以從增強實驗效果、更好的詮釋教材內容兩個方向上考慮,開展實驗創新設計,架起課堂與生活的橋梁。
實操中,教師根據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情況制定課堂教學策略,以學定教,以學促教,設計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習,實現“課外知識傳授,課堂知識內化”。 筆者以《污水和污水處理》實驗創新設計為例開展了實踐。
一、筆者的主要做法
(一)確定實驗教學目標
1.教材分析:
《污水和污水處理》是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6課,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在學生了解了人們日常生活對淡水資源巨大需求的情況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水污染處理的方法。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觀察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
第二部分:污染源的討論
第三部分:污水的處理
2.實驗教學目標:
①升級實驗裝置,做污水凈化實驗。
②理解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3.重、難點
本節實驗教學的重、難點是:升級實驗裝置。
(二)實驗內容設計
為了讓學生體驗: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的科學探究過程,[圖一]
實驗一:觀察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
實驗二:污水的初步凈化
實驗三:濁度的測量
(三)實驗方法設計
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筆者對實驗方法做了如下改進:
如圖一所示,在之前的實驗教學中,筆者發現課本P81的實驗建議有以下不足:①過濾效果不佳,濾液用肉眼都能發現比較渾濁②此法不能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細菌(微生物)和油、洗滌液等液體③實驗結果無數據支撐。主要原因有三個:過濾次數少、時間短;無能去除有害菌、油、洗滌液的介質;小尺寸的過濾介質(粉砂)會被濾液帶出。
(四)教學過程設計
這節實驗課,筆者主要通過三步完成
1.制作課前微課。情景導入,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觀看課前微課:教師大快朵頤之后,洗滌了雙手(模擬生活污水的形成)進而引導學生,提出“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凈化這盆洗手水?”的思考。
2.實驗探究,發現新知。打鐵趁熱,在順利的制造了生活污水以后,馬上安排微課任務:實驗一:觀察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洗手后的污水)
通過學生課前思考及課堂討論交流,明確這盆洗過手的水主要雜質有:動植物油、洗手液、食物碎屑(固體顆粒)、細菌(微生物)等。
實驗二:污水的初步凈化
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經驗和課本P81頁的實驗提示,學生很快就能想到圖二實驗裝置凈化污水。并迅速完成對污水的首次凈化。
3.總結歸納,留下思考。
今天我們過濾的污水濁度降低了,甚至達到了排放的濁度標準,那么今天我們在課堂上凈化的污水就能放心排放了呢?旨在讓學生反思:由于課堂檢測條件的局限,僅能對濁度,這一水質檢測重要指標之一進行檢測,其他指標如ph值、水的硬度、溶氧量、有害菌群數量等均無法確定。培養學生“尊重事實,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
二、翻轉課堂背景下,小學科學實驗創新設計的幾點啟示
本節實驗創新課例。筆者采取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執教。鑒于翻轉課堂將部分學習內容前置,這樣就為課堂上內化知識留下了更充足的時間條件。通過反思這節課,筆者在小學科學實驗創新課程設計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從能更好的增強實驗效果的方向上考慮
1.可見度要高,即讓實驗現象更明顯。這一直是筆者在實施實驗備課時關注點之一。很多時候一個清晰明了的實驗結果可以省去學生和教師很多在理解上和講解上不必要的功夫。如此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課堂學習的高效性。
2.嚴謹性要高。有數據支撐會更客觀、更有說服力。實事求是用數據說話是科學本質特征之一。盡管使用分層過濾的方法能讓學生明顯看到濾液變得澄清,筆者試圖更上一層樓:讓學生們看得更精確。
(二)從能更好的詮釋教材內容方向上考慮
實驗創新的意義是為了更好的突破教學重難點。每一節課都有它的重難點,而相關的科學實驗就是突破這些重難點的關鍵。我們在考慮如何創新實驗之前。應該先考慮這個實驗的意義。
三、結語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將更深入內化知識的條件創造出來,教師在開展實驗創新設計時,應該考慮得更周全:基于學生認知,基于教材內容,開展實驗創新設計,架起課堂與生活的橋梁,從而提高課堂上內化知識的效率,不斷豐富內化知識的方法和載體。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