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昳
◆摘? 要:經濟發展需要依靠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而高素質人才的培育需要合理且科學的教學方式。在素質教育大力推崇的新形勢之下,多元文化為高校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寬闊的發展空間。民族音樂屬于我國傳統文化中尤為燦爛的瑰寶與精神文化,將其發展與傳承是現階段教育義不容辭的職責。基于此,本文以高校音樂教育為例,重點探究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策略,以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高校教育;多元文化;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經歷了上下幾千年的歷史熏陶與積淀,蘊含著深遠且豐富的內涵。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種必然且不能扭轉的時代潮流趨勢,其同時也給民族音樂的發展帶來了強烈地沖擊,民族音樂發展中存在的同質性、邊緣化等問題逐漸得到凸顯。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對于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仍然需要進行更加深入性地研究與探討。
一、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推動民族音樂傳承發展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
民族音樂形成于上千年的歷史發展之中,其文化之中匯集了中華民族的民風民俗以及情感思想,由此可見其文化內涵多元豐富,將其導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可以促使學生感悟其中優秀的傳統韻味,感受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另一方面則可以增加學生的音樂知識面,為其音樂知識體系的架構提供保障,幫助其更為高效的掌握不同民族音樂文化之間具有的個體差別。
(二)有助于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面
民族音樂歷經歷史的洗禮,具有豐富的文化弘揚意義,其作為文化弘揚媒介,可從多元化方面對文化知識進行整合與滲透,如學生在課堂學習開展中,可以汲取音樂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通過音樂課程去感悟各個地區的民族文化。當文化認知節點與學生的課堂節點相契合時,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為文化傳播與繼承提供有效的媒介。
(三)有助于學生文化傳承與文化意識的培養
在現階段多元文化的作用之下,一些音樂課程教學將側重點放置在西方文化上,而在長此以往慣性思維的引導之下,音樂教學呈現出民族非主流化生存的現象,這種形式阻礙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與弘揚。實施民族音樂教學工作,可以促進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形成,促使學生了解與知曉傳統文化并形成自我認知,從而促進學生文學修養的培養,為其正確三觀的形成奠定基礎[1]。
二、多元文化視角下高校傳承發展民族音樂的途徑
(一)樹立科學、合理的思想觀念,增強對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視度
在現階段的音樂教育中,很多高校通常是將西方音樂作為側重點展開教學,部分教師也癡迷于西方音樂文化史特色的音樂創作模式,而對具有獨特民族文化特征的民族音樂進行嚴重的忽略,認為民族與世界無法相比,這種錯誤的思想認知理念在嚴重抑制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也促使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弘揚受到禁錮無從突破。殊不知,民族音樂融匯著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核心,是在上千年的積淀與熏陶中不斷發展與積累而形成的,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藝術魅力。
例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著名音樂曲目都是我國民族音樂的偉大代表,都具有西方音樂無法與之匹敵的藝術價值。所以在新形勢之下,高校教師應當積極的轉變錯誤的思想認知與理念,切實意識到民族音樂自身的優勢與意義,促使學生可以正確的意識到作為祖國的新希望,可以缺少對應民族音樂的喜愛,但是身上肩負著傳承與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擔與責任,這是不容忽視與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建立健全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與繼承
就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來說,國家曾頒布明文規定,要求各大高校要建立健全民族音樂教育機制,還要有完善與健全的保障體系,各個地區也會通過各大當地平臺創辦的民族音樂教育活動,以此來號召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學習與弘揚民族文化音樂,重視民族音樂的價值與意義,凸顯民族音樂的與魅力與底蘊,實現中西方音樂文化教育的均勻與平衡化發展。由此觀之,完善民族音樂教育的體系已是大勢所趨。在國家的宣揚與支持之下,在高校音樂教育的體系之下進行革新與優化,配有專業化的民族器樂以及高素質音樂教授是不可或缺的,完善與優化傳統的教學課本,把有關民族音樂教育的可不進行有效的改進與革新,促使學生可以更加生動、具體以及直觀的體驗與感悟[2]。
(三)組織民族音樂活動,強化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
將民族音樂活動導入到高校音樂教學中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探知欲望,相比較以往機械化的教學模式,根據民族音樂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在生動、融洽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地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利用絕佳的視聽效果來制作民族音樂,通過對應的景象展示,向學生傳遞一種新興的文化理念,并將音樂中富含的底蘊與情感表現形式依托在學生的思想感情體系中,促使學生的文化內涵與認知體系形成高度的整合。另外,教師應當透徹性地挖掘民族音樂中融匯的文化知識,并通過協調的行為與肢體語言進行充分的展示。通過這種文化知識的直觀性展現,可以有效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感悟與理解。教師在平時可以組織團建活動,如講解維吾爾族的手鼓舞時,教師可以有效創設文化場景與音樂場景,從而確保民族音樂中包含的情感可以充分發揮與詮釋,從而與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相符合,強化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學習積極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文化的發揚與繼承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文化的意識與觀念,增加學生的音樂知識面與視野。就高校音樂教育機制而言,依附與課程教學體系建立、民族音樂活動開設以及正確思想觀念梳理等,可以為學生健全多元化的教育體系,保障民族音樂知識的合理教授,從而契合現階段多元文化發展潮流與趨勢,為學生今后深入性的文化發展與進步提高有利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麗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研究[J]. 商情,2019, 000(038):210-211.
[2]史曉宇.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黃河之聲,2020(5):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