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艷
摘要:語文課堂少玩一點“新概念”,減掉一點“功利性”,回歸教學的常識,回到教學的原點,才能讓學習真正發生。通過聚焦文本核心、結合文本特色、回歸“讀書”本真,以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精選教學內容、精簡教學環節,實現語文課堂的“大道至簡”。
關鍵詞:語文課堂;文本解讀;文本特色;教學理念
曾幾何時,為了呈現所謂的教學效果,一些語文教師片面追求課堂的表現形式。那樣的課堂,表面上看熱熱鬧鬧,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語文課堂的本真是什么?語文課堂教學的原點又在哪里?崔巒教授的一番話或許會給我們帶來一定啟發——“我們期望,憑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教學境界……”深以為然。下面,我以統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草原》一課為例,簡要談談如何通過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精選教學內容、精簡教學環節,踐行“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念,實現語文課堂的“大道至簡”。
一、聚焦文本核心,精準定位目標
如果把語文教學比作一次遠航,那么教學目標的確定,就是給這次遠航確定了航向。課前,語文教師通常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這三個維度并非是割裂的、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互為依存的。課文如何解讀,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達到怎樣的生長高度,需要教師認真審視并作出理性判斷。一堂課的容量有限,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獲得真正的發展,課堂方向的把控尤為重要。教師要時刻聚焦文本要傳遞的最為核心的東西。
《草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寫了老舍先生初入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字里行間表達了對草原風光的贊美,謳歌了蒙漢同胞之間的深情厚誼。這是文本的意蘊、主旨,也即作者想要借文本傳達的核心精神、理念。如何依據這一文本核心來確立本課具體的教學目標呢?教師可以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及課后練習等助學系統,深入思考作者為達成寫作目的使用的寫作方法。由此,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其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讀出文字的畫面感;其二,作者在寫景時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要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其三,從課文中找出具體體現“蒙漢情深”的句子,細細品味文字間流淌的濃濃的情誼;其四,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與人惜別的經歷。
這四個教學目標不僅關注了單元語文要素,也關注文章的寫作特色和寫作目的,簡單、有效。
二、結合文本特色,精選教學內容
精準的教學目標,讓課堂有了正確的航向。合適的教學內容就相當于在駛向目的地的過程中,在“船”上帶的那些有價值的“物品”。帶得少了,抑或帶錯了,都會影響旅行的最終收獲。
語文教學就是要扎扎實實地通過字、詞、句、段、篇的品析,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把課文當成一個例子,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謀篇布局、寫作特色。為此,確定教學內容可以從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入手。針對不同的文體,教師需要關注的教學點也不一樣——說明文更多關注說明方法在文中的運用,古詩詞更多關注作者表達的情感態度,小說更側重一波三折的情節,等等。
《草原》一課教學,針對教學目標一和目標二,我聚焦課文第1自然段,設計了如下教學內容:找一找,作者依次寫到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讀出畫面感。哪些句子寫的是作者看到的,哪些句子寫的是作者想到的?作者的所想放在文中,有什么好處?課堂教學圍繞以上問題展開,學生不斷對話、思考。
針對教學目標三和目標四,我聚焦課文的第2至第5這四個自然段,讓學生找一找從哪里感受到了蒙漢情深,并細讀感受字里行間流淌的那份真摯的情誼。學生默讀并提煉出“遠迎”“會見”“款待”“話別”四個畫面。在課堂對話的過程中,我還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聊聊自己與他人惜別的場景。由人及己,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回歸“讀書”本真,精簡教學環節
教學目標是航向,教學內容是物資,教學環節就相當于方法和路徑。通過怎樣的路徑,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船上的物資”——教學內容,到達最終的目的地?“讀書”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手段。這里的“讀書”包含閱讀、誦讀、默讀等多種方式。語文課堂的教學環節,要盡可能簡化。課堂上,教師一定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多“讀書”。朗讀有利于學生理解,默讀有利于學生思考。通過讀書,聚焦核心詞句,扣住關鍵詞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帶著對文本的理解,再一次次讀課文。課堂就是“文本”“生本”“師本”三者溝通的有效載體。通過這樣的循環往復,簡簡單單,學生自然體味了語文課堂的真滋味。
《草原》一課,教學目標一、目標二的實現,可以通過默讀,找到文章具體描寫的景物;通過朗讀,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通過對比著讀,感受作者的想象對彰顯草原美景所起的作用,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言語意境。教學目標三、目標四的實現,依舊可以通過默讀,找出相關句子,通過個性化朗讀,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主人的熱情。那份熱情、真誠就藏在疾馳的群馬中,藏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藏在如彩虹般鮮艷的服飾中,藏在熱乎乎握著的雙手中,藏在盡管語言不通,但仍能彼此交融的心意中……就這樣,帶著理解讀,又通過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作者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我們的語文課堂少玩一點“新概念”,減掉一點“功利性”,回歸教學的常識,回到教學的原點,才能讓學習真正發生, 真正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羅青.大道至簡道不簡[J].吉林教育,2010(20).
[2] 孟曉東.“樸素話語”道出語文教學的原點[J].小學語文教學,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