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倩
◆摘? 要:隨著新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全面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縱深推進和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日益突出,我國多民族地區仍面臨著有增無減的涉恐活動現實威脅。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是應對涉恐現實威脅的常態化機制。本文將通過反思多民族地區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內容,力求不斷完善并及時發現問題和糾正問題,讓多民族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能夠在實踐中實現其預防涉恐犯罪、保持主動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多民族地區;反恐防控;工作機制
眾所周知,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共同敵人,預防和打擊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全世界達成共識的長期全球性問題。我國也不是遠離恐怖主義的“安全島”。值得欣喜的是,從習總書記首次提出“國家安全觀”,到不斷升華其內涵,提出“新總體國家安全觀”。近五年,我國確實沒有發生過嚴重的涉恐事件。但如總書記的論斷,我國的發展始終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安全和發展環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點呈現只增不減的特點。①這種發展特點在多民族地區更加凸顯。為了更好地將反恐防控工作做深、做細,實現常態化防控,就需要立足國家發展戰略和新總體國家安全觀,結合多民族地區特點,不斷反思并完善多民族地區現有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
一、多民族地區反恐工作機制之理念探討
反恐理念是對待恐怖主義活動的態度。反恐工作機制是側重于程序的研究。與之對應的反恐工作機制理念是進行常態化反恐防控和打擊涉恐分子及恐怖主義活動時應樹立的態度。實踐中容易出現將反恐理念與反恐工作機制理念混用的問題。實際兩者之間存在差別,即反恐理念是戰略層面應樹立的態度,而反恐工作機制理念是戰役層面應樹立的態度。反思與完善多民族地區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首先應當統一戰役層面的態度,即統一反恐工作機制理念。
1.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
反恐工作需要國家動用最集中、最權威的國家權力予以防范和打擊。除公安機關的行政執法力量外,在特定情形下還需要動用軍隊武裝等其他力量。有關機關、部門在行使國家權力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會侵犯到公民權利。所以在完善反恐工作機制中保障公民權利與維護國家權力之間就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如何盡量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決定反恐工作的具體機制措施內容。我們認為,為了更好地開展反恐工作,構建高度統一的反恐工作機制,堅決表明對暴恐零容忍的嚴正態度,應當在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中側重強調保障公民權利,即在保障大多數合法公民合法權益的基礎上開展日常防控工作。
2.全民反恐與專業反恐
“全民反恐”是為了更有效地發現涉恐分子及恐怖活動,強調將民眾當做保衛國家安全的重要資源。事實也告訴我們,民眾參與反恐工作,對于打擊犯罪和提供情報客觀上都具有重大作用。但僅強調全民反恐理念還不足以防范和打擊恐怖主義活動,還應樹立專業反恐理念。反恐防控的日常性工作,也體現了較強的專業性,要求工作人員膽大細心、觀察力強、敏感度高、專業功底扎實等。
二、多民族地區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之主體分析
在構建多民族地區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中,首先應當理順軍、警、民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上述三支隊伍中公安機關的法定職責決定“警”應居于首位。其次,為“民”。這里的“民”是指廣義的“民”,不僅指公民,還包括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等,只要不具有武裝性質、軍隊性質均應歸于“民”的范疇。“軍”作為保護國家及人民的武裝力量,依法被授權使用致命性武器,因此和“警”不同,其權力主要指向別國,具有對外性。因此在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中“軍”的主體地位相對較弱。
三、多民族地區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之內容反思
根據《反恐法》規定,反恐怖主義工作應當牢牢堅持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懲治與防范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注意在日常防控工作中積極做到先發制敵、保持主動。②由此能夠明確在我國反恐工作中日常防控工作機制的重要地位。
(一)日常防控摸排工作機制
根據《人民警察法》規定,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按照職責分工,應當依法履行預防、制止、偵查違法犯罪活動和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③公安機關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機關的任務就是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護公民人身安全、合法財產不受侵犯,保護公共財產安全,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此外,根據《反恐法》第五章規定,公安機關是履行恐怖活動調查職責的法定主體。根據《反恐法》第四章規定,公安機關也是收集反恐情報信息的法定主體之一。因此在反恐工作日常防控摸排工作中,公安機關的法定地位不可撼動。
1.公安機關在防控社會治安秩序方面享有法律層面的絕對地位。
基層公安派出所應當承擔涉恐活動的日常摸排及防控工作,即基層公安派出所有責任、有義務,通過日常社區走訪等工作,及時了解并掌握轄區內的涉恐活動基本情況,及時發現有嫌疑的行為人,對重點鎖定的嫌疑對象密切關注,及時掌握其行蹤動態等。比如,在多民族聚居區域,基層民警在日常社區走訪中應當格外留心并關注轄區內是否存在地下講經點等。但據調研了解,實踐中很多基層派出所對轄區內的涉恐活動及重點管控對象存在不了解、不掌握的問題,甚至有基層民警還存在錯誤認識,認為恐怖主義活動離我們很遙遠。同時,由于基層派出所民警工作內容繁雜,實踐中如果沒有時間安排開展集中的專項整治活動,基層民警就根本無暇顧及涉恐活動的日常摸排工作。所以實踐中由于基層民警受到主客觀因素的雙重制約,導致基層派出所實際參與的涉恐日常防控摸排工作相當有限。
2.公安機關對接到涉恐嫌疑的舉報或者發現涉恐嫌疑、需要進一步調查核實在法律上享有絕對權力。
根據《反恐法》規定,對于涉恐活動,公安機關享有比一般刑事案件更廣泛的調查權。這是符合反恐工作需求的,也與公安機關預防、打擊犯罪的法定職能相匹配。據調研了解,實踐中公安機關并不充分了解手中握有的廣泛的調查權,而存在像調查一般刑事案件一樣開展涉恐案件的調查工作,沒有充分地行使公安機關的調查權。
3.公安機關是收集反恐情報信息的主要法定主體之一。
情報工作是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中的重要內容。在任何犯罪類型中,情報對于預防犯罪和打擊犯罪都具有絕對重要的地位。據調研了解,實踐中多民族地區的有些涉恐活動事件在萌芽狀態就已經能夠被反恐怖主義情報中心通過偵查手段提前鎖定。通過獲取有效情報、掌握相關信息后,公安機關往往會以先發制敵的思路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相關人員打擊在萌芽狀態,絕不給相關人員進一步實現其主張或愿望的現實機會。因此對于完善多民族地區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而言,進一步加強收集情報、研判情報的機制建設,不容忽視。但實踐中伴隨涉恐活動的發展變化,其隱蔽性、突發性、專業性、暴力性表現的更加突出,這都為公安機關開展日常情報工作帶來更大阻力和挑戰。此外,情報工作機制建設更加凸顯多部門之間、部門與群眾之間的協作機制,滲透于日常工作中。因此反恐情報工作的主體不僅限于公安機關,還包括國家安全機關、軍事機關、其他有關部門和百姓群眾。
(二)日常防控宣傳教育工作機制
根據《反恐法》第三章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都有義務適時組織開展反恐怖主義宣傳教育。④此種方式可以提高公民的反恐怖主義意識。
教育、人力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有關職業培訓機構有義務將恐怖活動預防、應急知識納入教育、教學、培訓內容。新聞、廣播、電視、文化、宗教、互聯網等有關單位有義務面向社會開展有針對性的反恐怖主義宣傳教育。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有義務協助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在當地加強反恐怖主義宣傳教育。由此可見,日常防控宣傳教育工作的法定主體的范圍是極廣泛的。相關主體應當依據《反恐法》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有針對性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收集利用民族情感宣揚恐怖主義、善于使用宗教情結歪曲宗教教義的典型案例進行廣泛傳播教育,力爭能在日常生活中切實起到警示教育群眾的作用,并且鼓勵全民積極與涉恐活動做斗爭。
在多民族地區做日常防控宣傳教育工作,應將工作重心略向多民族聚居區域傾斜。民族聚居區域本身就是少數民族本民族成員聚居的地方,民族聚居的優點在于有利于其生活和交往,但弊端如難以接受外來事物和外來人員,容易誘發民族情緒等。所以在完善日常防控宣傳教育工作機制時,應格外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對民族聚居區域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否則多民族地區的反恐防恐日常工作機制的實施成效就難免大打折扣。
(三)日常防控舉報工作機制
根據《反恐法》規定,任何個人和單位都應對發現的恐怖主義活動及恐怖分子或嫌疑對象進行舉報。這是通過立法鼓勵全民反恐、大眾反恐,讓涉恐分子或恐怖勢力岌岌可危、無處可逃。在全社會營造全民反恐氛圍對于打擊恐怖主義活動犯罪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與一般刑事犯罪不同,恐怖主義活動犯罪后果往往非常慘痛,往往決心實施暴恐活動的犯罪分子都是氣焰囂張并且不計后果的。因此,僅依靠個別機關或組織不足以打擊猖獗的暴恐分子,只有通過全民反恐,鼓勵全民反恐,完善并做好日常防控舉報工作,才能在民眾中筑起一道防火墻,讓暴恐分子的不法目的無處可鉆、無法傳播。這也是完善多民族地區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的重要組成內容。
正如習總書記在提出新總體國家安全觀時所言:“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⑤多民族地區作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認清形勢,不斷反思和完善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問題,讓多民族反恐防控日常工作機制能夠在實踐中實現其預防犯罪、保持主動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第五條.法律出版社,2018.
[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武裝警察法》第六條.法律出版社,2020.
[4]《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第十七條.法律出版社,2018.
[5]http://world.people.com.cn/GB/8212/191606/385673/.解析習近平新國家安全觀·亞洲新安全觀.人民網,202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