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婷
◆摘? 要:在當今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一堂好課”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標準呢?我想這也是每位數學教師不斷在探討的問題。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如何讓新理念走進到每一堂數學課中,如何把新理念滲透于教學之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一系列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困擾著我們數學教師。本文將試圖從教學內容的有效設計、新型教學方式的選擇、學生能力的重識、教師自身角色的轉變等層面進行剖析,從而在新課程的實踐中真正引領學生走向有效性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有效性教學;數學課堂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我發現傳統教學中所謂的“有效性教學”,今天看來已經不一定還是有效性教學了。以前,我認為在教學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程序設計巧妙”“教學形式多樣”“采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時間控制恰到好處”,這就是一堂完美的課了。現在看來,盡管這些“好課”都能按照課前制訂的程序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學任務;課上氣氛濃烈,學生表現也非常積極,但是究其實質,此類表面看似“熱鬧”的數學課,恐怕也只能算是一場表演罷了。
一、教學內容的有效設計:關注學生經驗和兒童情趣,讓數學緊貼生活
1.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熟悉生活環境,幫助理解數學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所以教師在課前教學準備時就應該考慮到本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更要盡可能的利用到學生已接觸到的生活實際;創設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時,在沒有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之前,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對人民幣有初步的認識,但對看諸如“12.20元”這樣的小數價簽會有些困難。但是,通過調查、了解,我發現,由于大多數家長從不讓孩子接觸人民幣,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比較模糊,可是由于孩子們去商店、書店的機會較多,反而人人會看價簽。根據學生這一實際情況,在教學時我給學生提供熟悉的具體情景——“小小商店”,以便于學生接觸、了解人民幣,讓學生在模擬實際生活中去學習數學,針對每個學生不同層次的已有知識經驗,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2.教學內容安排以新的理念為指導,選取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內容,自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學生獲得愉悅的數學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程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選擇學生樂于接觸的、有價值的數學題材。所以教師要在平時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創造地運用教材資源,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我曾聽過一堂小學一年級數學《分類》,教師大膽地把教材中的練習題作了變動,把練習題設計成學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學生更容易地掌握。在練習時,教師在教室周圍的墻壁上用吹塑紙為各個小組做了冰箱的模型,并給了學生很多實物圖片,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分類整理。教師在巡回中發現,小朋友們表現得十分精彩。我想,這正是因為學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而對數學的親切感、興趣感也就自然產生了;此外還有教學乘法口訣時,安排的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對口令”“數青蛙腿”等記憶口訣的活動和練習等等。通過這些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數學活動內容,使學生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二、新型教學方式的選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再現知識產生過程,為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大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合作探究,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空間,從而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
例如,圓周率約為3.14,是怎樣求得的,書本上講得十分清楚,學生通過自學便能獲取這一知識。但是,我卻還設計了檢驗圓周率的環節,體驗圓周率是如何得出的。我讓學生從家里帶來各種各樣的圓,以及各種測量工具,讓學生用書本上的方法和自己認為可行的方法測出圓的周長和直徑,并算出二者的比值。大部分學生算出來的值在3.10--3.20之間;也有些學生算出來的值誤差比較大,而算出值為3.14的學生并不多。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大的誤差呢?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重新測量和計算,并且討論為什么會產生誤差。通過小組合作后,學生取得了一致的意見:一是測量的方法不當,產生較大的誤差;二是測量的次數不多,應該多測幾次,然后去平均值;三是測量的工具不夠理想。
三、學生能力的重識:注重差異,激活潛力,建構有效數學課堂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得到新的提高。但是面對著一個有著個體差異的學生們,如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落實呢?我認為,教師首先就要調整好自己對于學生的信任度,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積極保護孩子們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活動獲得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使數學課堂真正成為養育人性的圣殿!
綜上所述,在構建有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路上,我們還有太多的困惑與不解,這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數學學習的主體性與獨立性不斷發展、張揚和提升,才能真正引領學生走向有效性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試驗本).
[2]丁伯榮.走進新課程[M].江蘇教育出版社.
[3]鄭聲奎.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