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文化館服務前景廣闊,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要做好自身的發展,完善數字化服務,挖掘、傳承和保護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結合旅游部門開發獨特的本土文化旅游路線,打通各地文化通路,互通有無,協同發展。
◆關鍵詞:文旅融合;數字化服務;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順應時代,應運而生的,而在此融合大環境下文化館的服務前景變得更加廣闊,同時對文化館的服務要求、服務形式、服務品質等標準也越來越高,文化館服務轉型也是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尤其是在目前所遭遇的疫情特殊時期更顯得尤為緊迫。
一、文旅融合發展,文化館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文化館的管理與體制的創新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高群眾的參與程度,文化館的服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1.總分館服務體系的規范與健全
推進總分館服務體系的規范與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統籌協調、統一規范、全面覆蓋是推動文化館服務向縱深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舉措,總分館服務體系今后將會作為文化館服務重要的載體,各館(站)之間廣泛交流,互通有無、互相學習、相互借鑒、相互指引、樹立榜樣、平衡發展……為打造文化館一流的服務奠定基礎。
2.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作用最大化
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項舉措,深刻領悟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將國家政策落地同時與實際情況結合創造性的落實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示范區以外的文化館(站)樹立好的典型和榜樣。各地文化館(站)可分批次派遣工作人員成團到示范區親歷觀摩和學習,首先要向示范區看齊,然后根據自己當地的實際情況來規范和發展本地文化館(站)的服務,補齊短板,從而有效地一步步提升本地文化館(站)的服務品質。
3.文化館與其他公共文化機構融合發展
文化館的服務范圍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是人民群眾文化活動軟硬件的載體,文化館的服務品質直接決定了群眾的文化體驗水平。就實際來講,文化館服務是一直處于不斷提升中的,服務內容也在不斷充實,為了擴大服務職能,文化館可與其他文化機構聯合舉辦文化活動,例如:文化館可聯合美術館專業人員舉辦公益美術、書法、攝影、篆刻等培訓班,依托文化館和美術館展館場地舉行公益書、畫、攝影、篆刻等展覽;文化館和圖書館可聯合舉辦讀書、簽售、寫作、朗誦、宣講、詩會、猜謎等活動。
4.規范志愿者文化服務隊伍
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化館服務人員的局限性,同時也為社會人士、大學生提供了社會實踐的機會,隨著志愿者隊伍的加入和壯大,對志愿者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館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健全、規范的文化志愿者隊伍的管理條例,嚴格按照條例執行到位,可根據實際情況實時規范修正,對志愿者定期考核、檢選,發揮志愿者最大效能同時也為志愿者提供其所需平臺,達到雙贏。
(二)文化館數字化體系建設勢在必行并需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
網絡時代的到來沖擊著傳統的很多形式,數字化建設在文化館服務中更是體現出了尤為重要的一面,不容忽視。
1.建立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可持續發展戰略
數字化服務是文化館打通服務渠道,擴大服務范圍的有效服務形式,需要資金支撐硬件,專業技術人員技術支持開發并使用,這對于傳統的文化館服務模式是一個相當大的沖擊,對于文化館發展也是一個嶄新的未來,一個規范、健全、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館數字化服務體系建設非常重要,對文化館傳統服務模式和數字化服務均起到引領和指導的作用。
2.文化館數字服務平臺建設
在大數據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依托總分館服務體系,搭建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建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并聯串聯、經緯交錯的服務大數據信息網,最大化地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文化館數字化服務的建設需要對口專業人員實時維護數據安全與更新,并與時俱進的開拓數字化服務能力,尋找任何可能性,引進和培養相關服務人員也是文化館數字服務平臺建設的關鍵一環。數字化服務可與當地旅游項目相融合,文化鏈接各公共文化機構、其他地市館,豐富本土文化旅游內容,挖掘更多的本土旅游項目,打造精品文化旅游路線。
3.線上與線下的有效融合
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勢在必行,尤其是2020年發生的疫情情況下數字化服務建設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性,與此同時實體館建設也面臨著大的革新,對實體館建設要求也嚴峻了許多,為了更好地體現文化館服務理念,更大的發揮文化館服務職能,擴大文化館服務范圍,在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基礎上深度思考如何將實體館與數字化服務無縫連接、完美結合,內容不重復、不單調,形式豐富多彩、耳目一新,實體館完美銜接數字化服務內容,讓受眾群體有更完美、更新穎、更身臨其境、更吸引人的被服務體驗,有效的利用數字化和實體館融合服務是新形勢下對文化館的一個重要的考驗,也是促進文化館發展,實現更廣闊前景的一個重要的契機。
二、文旅融合發展,文化館文化服務品牌的建設
文化館打造自己的文化服務品牌是非常有必要的,相當于文化館的服務精髓,代表著文化館的服務品質,文旅融合、大數據的大背景更是為精品文化服務品牌打通了宣傳的渠道,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地域性文化服務品牌。
1.大力倡導高質量的群眾文藝創作,打造精品
都說“高手在民間”,尋找民間高手,挖掘高質量民間文藝創作,打造精品,文化館正是這樣一個平臺。可利用采風,舉辦創作交流研討會等形式深度挖掘民間文化藝人,帶動民間文化藝術,倡導本土的原創作品精加工,在保護原汁原味的基礎上提高藝術性和可觀瞻性,提供展示的平臺,并向上推舉文藝精品,使本土文化在全省、全國乃至世界得到推廣,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為文化的源遠流長添筆墨。
2.深度挖掘本土文化,打造過硬本土文化品牌
文化館打造過硬文化品牌,還需從挖掘本土文化入手,正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所言,越是土生土長的文化就越是值得深度挖掘和保護,越是值得推廣的。深度挖掘本土文化不僅可以將本土文化保護下來,還可以打造、樹立自己獨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加品牌的可觀瞻性和競爭力,助力推廣和打造精品,從而增加文化市場的傳播力和競爭力。
3.開拓群眾文化服務思路,豐富群眾文化活動
文旅融合,數字化服務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的文化服務模式,新形勢下要求文化館人要不斷開拓思路,勇于創新,辯證地繼承和發揚文化館舊的服務理念、服務形式,開拓新型的服務模式,在數字化和實體館高度融合的新形勢下,可根據其特點開拓文化服務思路,開創新型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在線上或線下或同時舉辦群眾文化活動,期間也可讓觀眾有效地參與到活動中,使文化服務發揮最大的效能。
三、文旅融合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和推廣
信息互聯、大數據時代小到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大到拉近了國與國之間的互通,各國在文化上有著顯著的差異,本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衍生出了新的文化產物與本國文化并存,立根本國文化,深挖文化之根本精髓是重中之重。
1.本土民間文化藝術的挖掘、傳承與保護
地域性文化的差異使得各地具有本土獨特的文化特性,文化活動也具有當地特色,文化館直接承擔起挖掘、傳承與保護本土文化的職責,經常性地去采風、去發現可以挖掘的本土文化內容并記錄成冊,同時打造精品本土民間文化藝術作品,以各種形式呈現,借助旅游部門可以挖掘民間文化藝術探索之旅項目,形成文化產業鏈,使本土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發揚和傳承保護,同時也可將周邊的文化藝術產品推廣至全國乃至世界,使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持續進行下去。
2.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傳承與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知識和實踐完美融合的活態文化,是歷史變遷中蘊藏傳統文化最深根源的文化財富,文化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平臺,在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傳承和保護中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建立非遺名錄,鼓勵挖掘、鼓勵傳承、鼓勵發展,申報市級、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館所肩負的重任,有效地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同時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示平臺、培訓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發現非遺,保護非遺。結合旅游部門可開展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興趣之旅,以非遺展覽、現場技藝展示、現場技藝教學、周邊產品售賣等形式形成一站式服務,推廣本土非遺項目走近每個人,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
四、搭建具有規模的、系統的大型“地域文化博物館”
以各市文化館為起點,運用實體館和數字化融合服務模式,在各地文化館區域搭建一個具有規模的、系統的大型文化展館,市級文化館向下輻射吸收各縣市區文化館精品文化品牌、民間文化藝術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藝術、文化產品劃區實物、數字陳列展示,省級文化館可向各市文化館吸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藝術、文化產品劃區實物、數字陳列展示,以此類推,建立大型“地域文化博物館”,并形成樹狀動態管理模式,定期更新文化藝術產品,豐富地域文化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增加地域文化博物館的可觀瞻性,推動地域文化博物館的持續發展,增強地域文化博物館的市場競爭力。
五、結語
文旅融合發展為文化館服務打開了通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擴大了探索的空間,前景尤為廣闊,同時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服務中發展,在發展中革新,在革新中前進,在前進中優化,長此以往,不斷擴大文化館服務范圍,強化文化館服務職能,提升文化館服務品質、服務競爭力,將文化館服務不斷優化、最大化,服務品質持續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