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梅
摘要:提問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核心,日本教育家齋滕喜博認為“提問是教學的生命”。但是,不合理的提問會抑制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降低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提問是指教師依據特定的活動目標,根據相關的活動內容,設置一定的疑問情境,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活動組織形式。有效提問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個體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幼兒教師進行有效提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設計出貼近幼兒生活、接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提供有準備的學習游戲環境;提問的方式要多樣化,要面向全體幼兒。
關鍵詞:教學活動;有效提問;幼兒教育。
提問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常見的師幼互動方式教師在教活動中的有效提間是形成良好師幼互動的基礎,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體現。教師的有效提問會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和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本文分析幼兒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提問存在的問題,依據教學案例初步探究幼兒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提出的問題多,問題沒有層次性
有研究指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每分鐘大概提4.38個問題,并且教師習慣于重復提問,一個教學活動中平均有9.1個重復問題。目前,幼兒園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提問次數頻繁、候答時間偏短、反饋質量較差。在幼兒園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數量比較多,尤其是年輕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時常一直在提問,幼兒疲于回答教師的問題,導致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致不高,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積極主動投入活動中。
二、提問內容不能圍繞幼兒的相關經驗問題“大而空”
有研究發現,教師提問的有效性普遍不高,要么不能引導幼兒思考,要么不能抓住關鍵問題,要么與幼兒經驗不符。目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不足之處主要集中在提問的主題和類型單一方面。例如,有一位小班的教師提出了這樣的題:“你們想制作什么樣的房子?”這個問題超出了小班幼兒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幼兒不知道如何回答教師的提問。這種無效的問題導致幼兒不理解下一個環節的目的和任務,活動目標難以完成。因此,教師設計問題要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使問題既有挑戰性,又能讓幼兒積累新的經驗。
(一)提問的類型以封閉式問題為主,開放式問題少
一般情況下,我們將教師提出的問題分為開放式問題和封閉式題,有學者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將開放式提問進一步分為探討式提問、理解式提問、概括式提問和移情式提問,將封閉式提問分為是非式提問、復習式提問、進展式提問和提醒式提問。有研究發現,封閉式問題與開放式問題在數量上有顯著性差異,實際生活中,封閉式題遠遠多于開放式問題。。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傾向于提出封閉式問題,把提問的重心放在知識學習方面,很少關注幼兒的情感態度,很少提出開放式問題封。封閉式問題包括“喜不喜歡”“好不好”“對不對““行不行“等。對于封閉式問題,幼兒無須過多討論和思考,只要機械地回答“喜歡不喜歡”“好或不好”“對或不對”“行或不行”等就可以了,這樣的提問往往沒有意義。
(二)給幼兒提供的回答機會不均,不能面向全體幼兒
有學者認為,教師的提問通常不能面向全體幼兒,有20%左右的幼兒從未被教師提問,教師更傾向對能力較強、性格活潑的幼兒提問。教學活動中每一個幼兒都是平等的,幼兒享有平等參與集體教學活動的權利,幼兒教師應保證每一個幼兒的這種權利。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提問喜歡請“能干”“聰明”的幼兒回答。在一次活動中,幼兒教師喜歡的幼兒總會得到很多回答問題的機會,而大部分幼兒只能成為活動的配角,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這樣的提問必然會產生許多消極影響。
三、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回探究
(一)教師要“問得好”
課堂教學互動的質量包括三個維度,即情緒支持、課堂組織、教育支持。在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的教育支持度低,就會直接影響到師幼互動的質量,也就是說如果教師的認知發展、反饋質量、語言規范不夠突顯,就會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和良好的師幼互動。教師要“問得好”,“問得好”就是教得好。本文根據實踐教學案例初步分析使問題達到“問得好”的方法,進而促進教師形成有效提問。
例如,在某幼兒園組織的一次語言領域觀摩活動中,教師組織了語言領域談話活動“我長大了”。教師根據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水平設計了活動的各個環節和提問內容。活動中,幼兒帶來了自己的照片,穿過的衣服、鞋子,用過的生活用品和玩具等。教師要求家長告訴幼兒一些以前的事情,幫助幼兒積累一定的前期經驗。教師將幼兒帶來的物品和照片布置成了展板“小時候的我”。教師讓幼兒觀看展板,請幼兒說說“小時候的我”,提出問題“小朋友,請你看著你小時候用過的物品,說說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幼兒積極主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說出了自己小時候的樣子。然后,教師請幼兒試穿小衣服,并提問“請小朋友穿上小時候的衣服,看看自己有什么變化”。幼兒穿上衣服后可直觀地了解自己的變化,并積極主動地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我的個子長高了”。最后,教師拓展了談話主題,引導幼兒討論“將來的我”,并提問“請小朋友說說自己長大了想做什么”。幼兒再次投入討論中,積極主動地用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回答了教師的提問。如丁丁小朋友說:“我長大了想當醫生。”娜娜小朋友說:“我長大了想當老師。”總之,在整個談話教學活動中,幼兒的注意力十分集中且興致很高,積極主動地投入談話活動中,在教師循序漸進的提問、引領和鼓勵下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活動效果良好,達到了活動目標。
(二)有效提問的策略
1.設計出貼近幼兒生活、接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問題
教師要“問得好”,就要鼓勵幼兒用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認識、想法等。教師只有提出貼近幼兒生活、接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才能夠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促使幼兒在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投入活動,進行良好的師幼互動。
2.提供有準備的環境
在組織活動前,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包括幼兒學習游戲環境的創設、幼兒前期經驗的積累等。在教學活動中,針對創設的環境內容,教師要多提開放式問題,鼓勵幼兒親身體驗、自主嘗試,做好全面的準備,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提問方式多樣化,面向全體幼兒
教師要運用不同的方法鼓勵幼兒參與回答問題,如教師可以把幼兒的名字卡片制作成小動物造型并擺放在一起,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請幼兒自主抽取卡片,引導幼兒回答問題。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自主選擇回答問題的幼兒,一個幼兒回答結束后可以自主選擇下一個幼兒繼續回答問題或者補充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夠引發幼兒深人思考、討論,如可以設計討論型問題、多選型問題等,鼓勵幼兒主動參與討論活動,引導幼兒積極主動表達白己的想法和意愿。總之,只有教師“問得好”,才能達到有效提問的目的。幼兒園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深入探索“教育支持”維度,在“問得好”上下功夫,逐步提高集體教學活動的質量,實現良好的師幼互動,讓提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賈晉,幼兒園大班語言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16.
[2]李莉,幼兒園課堂提問的問題及策略研究綜述[J]學理論,2012(5);165-166
[3]王春燕,林靜峰,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教師提問的現狀及其改進[J]學前教育研究,201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