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善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使其能夠熟練運用文字表達所思所想,以及實現溝通交流的目的。從根本上講,語文教育就是語用教育,立足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應不斷探索新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本文主要探討了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語用教學策略,以加強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與運用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語文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為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而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語文教學的目標主要包括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反應能力及思考問題的能力。要想真正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應將語文課堂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教師還應不斷提升個人教學技能,更新教學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優秀教學策略,充分調動自身工作的積極性,帶領學生領略文字之美,感受中華漢字的魅力,為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1]。
一、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注重口頭運用練習,夯實口語表達基礎
四到六年級學生年齡通常在十到十二歲之間,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所識漢字有限,口語表達能力欠佳。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口頭運用練習。低年齡段學生往往在日??谡Z表達中出現詞不達意和邏輯混亂的問題,同時日常口語表達的不準確也會影響寫作水平的提升。從根本上說,提高學生口語表達水平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因此,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焦點放在口語運用練習上,通過多形式、多途徑的口語練習,讓學生能夠用詞準確,邏輯清晰地描述事件,表達自我的主觀感受,這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有積極作用。
(一)強化識字教學,指導學生隨文識字
識字是閱讀及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工具,對于基礎薄弱學生的教學,教師應以識字為主,帶領學生隨文識字。隨文識字是從文入手,學生面對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語言環境。在隨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切記不能采用灌輸式教學法,從特定的語境中脫離,囫圇吞棗式給學生灌輸知識。俗話說,“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學生在隨文識字的過程中應理解漢字的內涵、意義、用途及詞性,只有真正了解漢字,看到漢字能迅速在腦海中形成某種特定的印象,才能為接下來的語文學習——詞語學習、閱讀學習、寫作練習夯實基礎。同樣,在隨文識字教學中,教師還要加深學生對字形結構、拼音知識的掌握,讓學生更好地在一定的語境下識讀漢字。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時,教師首先可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使其了解文章大意,理解司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贊揚司馬光臨危不懼、重情重義的優秀品質;其次講解生詞、新字及多音字,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漢字,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二)規范語言表達
教師通常要求學生多運用文字表達內心的想法,至于如何運用文字、如何表達卻無從教起。筆者常常發現部分學生存在語言冗雜、詞不達意、作文內容令人費解、不知所云的情況。為了解決學生語言表達不當等問題,教師應監督學生在日常練習中規范使用語言文字,力求語言簡短精練,直觀傳遞個人信息,使溝通暢通、有效。作為語文課堂的引導者,教師應規范使用教學用語,客觀審視自我口頭表達能力,提升自我表達水平,不僅要做到表達準確、規范,還要為學生樹立好榜樣。另一方面,教師在與學生課堂互動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及時糾正學生語言不規范、不得體的表述。在口語表達練習前期,教師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表述,那么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很難改變其不規范的口語運用習慣[2]。
(三)借助復述,實現有條理的表達
復述是指學生將聽過或看過的事件,邏輯清楚、主次分明地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出來的過程。在復述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自己組織語言且進行獨立思考,厘清事件的脈絡和人物,對口頭表達語言進行再規范。具體來說,復述的主要步驟如下:理解記憶故事大概—提取故事主要信息—自我內化處理—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最終呈現。基礎薄弱的學生在剛開始復述時,容易重復故事中的字句,不能內化處理成自我慣用的語言進行清晰、流暢的表達。
還以《司馬光》一課為例,教師需要逐步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厘清故事情節,即司馬光與眾玩伴在庭院中嬉戲玩耍的故事背景——一位小朋友跌落缸中(起因)—司馬光持石擊缸(經過)—水流出,兒童被救(結果)。在了解事件發展過程后,學生可以根據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對事件進行快速記憶,然后將獲得的已知信息在腦海中快速形成印象,并組織語言,力求表達規范、簡約。
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注重將筆頭語用與口頭語用訓練相結合
上文講述的口頭語用表達是為筆頭語用訓練打下基礎。隨著學生語文素養的逐漸提高,教師的教學重點也應該有所側重。所謂筆頭語用訓練——隨文練筆,是讓學生在理解、掌握文本內涵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課本素材、不斷落實語文要素的教學方法。
(一)注重寫作能力與筆頭語用訓練,指導學生隨文練筆
教師在指導學生隨文練筆的過程中,應緊密結合課堂內容,切勿剝離教學情境。例如,在學習說明文《琥珀》時,教師應在本單元學習結束后,帶領學生進行說明文寫作練習,趁熱打鐵,鞏固學生對說明文題材的了解;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保證學生能夠學有所得,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此外,教師應對學生獲得的成績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對寫作練習逐漸產生興趣,獲得一定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應細心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在一次又一次的寫作指導中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應時刻明確寫作與課堂教學的關系,把寫作練習看作語文課堂的一部分;緊扣課文主題單元開展寫作練習,保證學生學習的連貫性與緊密性。但是寫作練習不可耽誤過多的教學時間,應在合理課堂時長內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加強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培養學生語用能力
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就必須帶領學生進行實戰練習?;诖?,教師應盡力構建語文交流平臺,讓更多的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平等交流、互相溝通。筆者認為,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應與課本內容相結合[3]。
以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宇宙的另一邊》為例,文章講述了宇宙另一邊的秘密。教師可讓學生盡情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并說出自己對宇宙另一邊的設想,還可以對未來進行展望,比如,人們的衣食住行可能發生哪些變化,未來人們可能研發出哪些新機器等。教師可將這些話題作為學生口語交際訓練的主題,創設相應情境,為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提供多種途徑。此外,教師應充分利用手頭現有的教育資源,如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肢體動作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度。口語交際的練習應不拘泥于線下練習。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生與千里之外的小伙伴實時交流已經不是難題。新時代的學生亦可在家長的帶領下利用互聯網,增加與他人口語交際的機會,在認識更多朋友的同時,了解不同地區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
學生語用能力提高的關鍵在于日常的積累與練習。教師不僅要從文章中提煉出合適的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用訓練,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還要不斷開辟語言交際的途徑,教給學生運用、積累語言的方法,讓學生樂于積累、樂于表達,從而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
(三)密切關注與學生的互動
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明確教學成果。如果教師忽略與學生的互動,語文課堂將變成教師的“一言堂”,這樣基于核心素養的語用訓練也就無從談起。最好的師生關系是像朋友一樣相處,最好的課堂一定是互動頻繁、學生與教師思路相一致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密切關注學生對漢字、詞語的接受程度,對一些生僻字、晦澀詞組詳加講解,合理把握課堂時間,從而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日趨完善。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語用訓練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口語與寫作能力的培養,密切關注文章的謀篇布局、題材類型及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曹明海.樹立語文教育語用觀[J].語文建設,2014(16):7-13.
李宇明,姜麗萍,王帥臣.語用觀指導下的語文教育改革整體設計[J].語文建設,2014(16):13-18.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J].閱讀,2021(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