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幗英
【摘要】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結構化教學理念,能夠有效地將零散的數學知識點進行整合,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加深學生對結構化教學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也越發重視教育行業的發展,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結構化理念已經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這要求教師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數學教學進行設計,以學生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為基礎,構建一個完整、有條理的數學知識體系。
一、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設計方法
在教學前,教師要精心地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的學習更為高效。在現階段的教學中,教學方法和形式繁多,但其本質區別并不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一般會先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仔細分析,然后對學生本身進行分析,最后對學習情境進行分析。通過對上述三點的分析,教師能夠對教學內容有完整的評估和了解,能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好此次教學的目標,并安排好教學順序,再根據教學內容和順序來選擇教學手段,最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成績來對教學目標進行評價。教師在獲取了教學目標評價后,根據實際情況,再次評估學生的學習需求,制訂出更為完善的教學計劃。
例如,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讓學生進行實際計算后,再根據學生的計算結果了解其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進行評估,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如果學生對兩位數乘法掌握得較好,教師在進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時,可以通過復習算理和算法對教學內容進行導入;而當學生的掌握情況較差時,教師需要先幫助學生鞏固兩位數乘法知識。這種教學方法是通用的,能夠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基礎,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然后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策略,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1]。
二、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的選擇
在現階段,教學策略與方法非常多,但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并非易事。教學策略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教師進行教學的途徑和渠道。整個教學過程包括教學導入、教學內容、信息加工及教學順序的安排和教學質量的評估。在每個教學階段中,教師都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并將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在教學內容階段,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進度來調整內容,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建議;在信息加工階段,教師要帶領學生復習和回憶以往學習的知識,并將其與新知識進行整合;在教學順序安排階段,教師要按照合理、科學的順序進行排序;在教學質量評估階段,教師要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對學生進行檢驗。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幾何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課前導入環節可以準備好多種教學道具來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讓學生從準備好的道具中挑選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道具;在信息整合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兩種形狀各異的特征,再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通過這樣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循序漸進地增強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和熱情。因此,在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學策略并非固定的,教師不能按照一種模式進行教學,而是要根據學生和課堂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三、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經過細分可以分為教學情境、教學動機、教學組織、教學應用、教學評價、教學重復和教學概括七個環節,這七個環節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其中,教學情境具體指的是,在進行新知識學習過程中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程度影響的內容。教學動機指的是,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探索和研究的內容。教學組織具體是指,將已學知識與新知識進行串聯,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內容。教學應用具體指的是,讓學生對新知識進行第一次的實際應用。教學評價指的是,對學生新知識掌握程度的測評結果。教學重復指的是,讓學生對新知識進行重復、多次的練習與訓練,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教學概括指的是,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脫離書本,貼近現實[2]。
例如,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先創設相關教學情境,讓學生思考和計算,如李叔叔從某地坐火車去北京一共花了10個小時,已知火車每小時行駛150千米,請問李叔叔來時的城市距離北京一共有多少千米?當學生得出結果后,教師再進行設問:“在進行不進位的三位數乘以兩位數運算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這時,教師便可以將三位數乘以兩位數不進位的數學知識和新知識進行整合與串聯,并讓學生自行思考和理解,對問題進行回答,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這時,教師再次提問:“李叔叔從北京到另外一個城市一共花了13個小時,而已知火車每小時可以行駛145千米,請問,北京與李叔叔的目的地距離多少千米呢?”這時,教師讓學生再次列出豎式進行計算和思考,并找出該題目與上一道題目之間的區別,并通過這個方法順利融入“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知識。在學生計算出題目答案,并對算理進行總結后,教師要幫助學生串聯好不進位乘法的已學知識與進位乘法的新知識。在應用環節,教師可設置這樣一道問題:“在動物園里,大象每天要食用350千克事物,此時大象的飼養員為它準備了5噸食物,請問大象可以吃多少天呢?”教師要讓學生利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來解答題目,利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靈活運用已學知識,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此外,教師要在后續的教學中重復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讓其對總結出的算理與計算方法形成深刻的認識,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四、加強小學數學結構化概念教學
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小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認識到抽象化思維對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使用形象的講解方法,通過數量關系與空間圖形來加強數學概念教學,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其對抽象的數學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拓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深度,幫助其理解數學概念,提升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講解和拓展數學知識,讓學生對分數有初步的認知和理解,并增強對概念的探究意識,使用概念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教師可以將分數分為若干部分進行講解,讓學生對抽象的概念進行分析和總結,然后進行分數的運算教學,利用較為簡單的分數加減法來加深學生對分數的理解,引導其對分母不相加而分子相加的概念進行思考,并以此引出分數四則運算的內容,加深學生對分數運算方法的認識。這樣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數學意識,加深學生對數學抽象概念的理解,進而達到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和框架。學生的知識積累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一蹴而就的方法,教師要不斷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幫助其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進行結構化教學時,教師要從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及數學思維培養等方面出發,從備課環節開始做好準備,結合班級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教學目標,針對每個教學環節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并通過合理地利用教學策略來實現教學目標,在不斷的實踐和思考中,提升自身的結構化教學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朱希萍.“結構化教學”視域下的小學數學復習課設計[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0(05):53-56.
陳進.小學數學結構化思維教學的價值和實操:構建以學科目標為統領的四環節循環課堂增效模式[J].廣西教育(教育時政),2020(05):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