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華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數學教學效率一直是眾多數學教師所追求的目標。數學課堂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但是,相比于其他小學課程,數學這門課程具有一定的難度。小學階段的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不強,不容易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優化教學方式,如此才能切實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本文提出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優化教學方式;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為玉林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立項編號:2020C206)的研究成果。
隨著我國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傳統的數學教學體系和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小學教學發展的要求,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提升數學教學效率的重要性,通過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具體喜好和認知特點,及時從學生那里得到教學效果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來,引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從而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一、科學合理地設計課堂導入環節
課堂導入環節的有效與否直接決定著整節數學課教學效果的高低。小學數學教師對教學導入環節進行科學的設計也是優化教學方式的重要內容。有效的課堂導入環節可以使學生盡快將注意力集中到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上。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導入設計時,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在課程導入環節,能夠很快地對接下來要學習的數學知識產生較強的興趣;同時要通過教學導入環節,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數學知識產生主動探索和思考的欲望,從而轉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整個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體,對數學知識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從而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導入時,要在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數學教材中的內容,從而有效提升課堂導入的效果[1]。
例如,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將加減混合運算中的運算符號進行卡通化處理,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對這四個計算符號的理解上,進而通過引發學生對計算符號的思考,激發學生對加減混合運算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快速掌握教材中的相關數學知識,加深學生對加減混合運算中運算順序和計算要點的理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二、積極應用合作教學方式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合作教學方式,將班級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為學生提供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平臺,同時,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學習小組內也能得到幫助,從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得到有效提升。這樣,小學數學教師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完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2]。
例如,在教學“扇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作為統計圖所要統計的對象,然后將喜歡不同運動項目的人數在黑板上標記出來,之后,將班級中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他們計算不同運動項目人數占班級總人數的比例,再填寫相應的扇形統計圖。在填寫完畢后,教師讓學習小組討論扇形統計圖中的圖形分別代表什么,扇形的大小是由哪些內容來決定的。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扇形統計圖知識的認識。
三、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探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要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使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不斷進行優化。創設教學情境的關鍵是讓教學情境服務于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對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產生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索的欲望。教師通過設計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快速進入對問題進行思考的狀態中。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趣味性,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使其感受到思考和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學生在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斷拓展思考深度的過程中,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數學知識[3]。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誰能夠準確地測量硬幣或者杯蓋的周長?圓形周長無法使用尺子等測量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因為沒有現成的工具可以借助,學生就會針對這個問題主動展開思考。經過思考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得出各種不同的答案,如將硬幣或者杯蓋在白紙上滾動一周,然后測量白紙上的距離就可以得出它們的周長;還可以找來一條繩子,用繩子圍繞硬幣或者杯蓋,然后測量繩子的長度。在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后,教師就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拓展:測量巨大的摩天輪應該怎么辦呢?這個問題用之前的方法無法得出答案,這時,想要知道答案的心理就會讓學生自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接下來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上。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剛才提出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使學生思考得出圓的周長和圓的半徑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從而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圓的周長計算的數學知識。
目前,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已經被廣泛應用,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充分應用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直觀的表現手段,將不容易理解的數學知識轉化為便于學生理解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使他們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減少其理解數學知識所使用的時間。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的數學知識時,如果不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學生只能觀察到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具的表面形狀,無法對這兩種圖形的內部特點進行觀察。這就導致學生在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部分數學知識時,無法快速、準確地領會其中的內涵。而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學生不但可以仔細觀察到這兩種物體的表面特征,還可以對這兩種圖形的內部特點進行透視性觀察,從而更好地理解關于這兩種圖形的數學知識,大大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四、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數學知識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但是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數學知識和學生日常生活脫節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發生會增加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難度,嚴重影響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將教學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數學思維,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同時,這種和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方式也可以幫助學生深刻地了解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啟發學生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實用性的認識,這樣就可以有效消除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的抵觸心理。
例如,在教學比例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放大鏡和眼鏡等事物,讓學生形象地認識到比例的數學知識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放大和縮小。而比例這一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得非常廣泛,比較常見的是在地圖繪制上的應用。通過使用比例的知識繪制地圖畫面可以將非常廣闊的地形、地貌在一張小小的地圖上進行精確的再現,方便個人或者行業利用地圖信息進行生產和生活,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比例這一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巨大價值,在學習時更加認真、仔細,進而提升數學課堂效率。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對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的優化,充分認識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重要意義,對數學課程導入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上,從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聶玉雪.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169.
孫兆軍.關于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01):172.
汪翠蘭.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