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摘 要:基于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文章分析數學教學現狀,探討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指出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質疑思維,結合生活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創新意識;質疑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1-0060-02
數學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使學生掌握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教師不知道如何結合教學內容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面臨一定的教學困境。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數學教學現狀,探究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以此為數學教師提供教學方法上的借鑒。
一、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
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創新能力培養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認為低年級學生年齡尚小,不太適合開展創新能力培養,應以培養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為主。因此,在教學中緊盯學科基礎教學目標,以“灌輸式”教學為主,不注重啟發式教學,不重視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將受到限制,并影響到創新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部分教師以“一刀切”的形式開展教學,沒有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也沒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既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也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2.缺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識,忽視與實踐相結合
實踐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結合實踐進行。青少年學生認知能力有限,想象能力不足,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更應重視與實踐的結合,用具體的實踐活動為抽象的創新能力培養提供載體。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更重視講解數學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運用方法,留給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時間、空間有限,這就導致結合實踐進行創新能力培養成為空談。有的教師對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足,缺乏結合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的意識。可見,以上幾種教學方式既影響到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也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而學生受年齡的限制,自身缺乏提升創新能力的主動意識,課后進行實踐創新的可能幾乎不存在。
二、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
1.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前提,這是實現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的關鍵。而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自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要跳出認知誤區,將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優化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更多可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激發創新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積極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激發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圍。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勇于向教師表達自己的疑問,教師也能全面、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實現數學知識的及時解惑、創新意識的有效激發。這樣,學生可積極地發散思維,并樂于跟隨教師進行自主學習等實踐活動,不斷激發自身的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有這樣一道習題:一個新建的游泳池長50米,長是寬的2倍,深2.5米。現在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貼上瓷磚,一共需要貼多少平方米的瓷磚?學生讀題后明白這是求游泳池的左右面、前后面和底面的面積和,很快列出算式:50÷2=25(米),50×25+ 25×2.5×2+50×2.5×2=1625(平方米)。教師在肯定學生答案的同時,提出問題:“有沒有更簡單的計算方法呢?”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激發出創新意識,運用已經掌握的乘法分配率重新列式、計算:50×25+(25×2.5+50×2.5)×2=1625(平方米)。
2.鍛煉學生的質疑思維
質疑能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表現形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樹立質疑思維意識,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要實現引導學生的質疑思維,教師就應發揮自身的引導與幫助作用,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從對數學概念、公式的質疑,到對課題的質疑、結論的質疑等,即讓學生對任何數學問題都勇于質疑、敢于質疑。為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可在平時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起疑、析疑、解疑,使學生的思維向著更深、更廣的層面發展。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教師可先總結之前學過的知識,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拓展延伸,設置疑問,引發學生的質疑。教師可通過引用圓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計算圓柱的體積。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既復習了圓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又學習了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還埋下了質疑的種子。帶著疑問參與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對數學知識的吸收效果也更好,同時還有利于培養發散思維,形成質疑思維。與此同時,教師應重視構建學習氛圍,和諧、自由的教學氛圍同樣有利于引發學生的質疑。在質疑思維的引導下,學生會不斷拓展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3.結合生活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的生活化特征十分明顯,因此,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與生活實際的結合,一方面實現學生數學知識的深度理解與運用,另一方面也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具體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實現學生思維的延伸。教師先從數學教材中挖掘可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在分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合理聯系生活實際案例,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將抽象的創新能力具體化,并將創新能力遷移到實際生活中。然后教師要立足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結合數學知識進行思考分析,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入手,分析其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在此基礎上思考相關解決辦法,以培養創新思維。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以分蘋果導入新課。學生對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都掌握得很好。但是對于半個蘋果如何分給2個人卻犯難了。對此,教師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折出半個蘋果的樣子,然后讓學生進一步分析如何將半圓的折紙再對折,思考再對折出來的圖形是原來圓形紙的幾分之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順利地掌握了分數的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