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燕

摘 要:新課程標準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設計,要充分考慮到本階段學生學習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征,重視學生的已有經驗。為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摸清學生當下的已有知識經驗水平,筆者進行了一次學前調研,以開展針對性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學教學;解決問題;列舉;調研;教學效率;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1-0136-02
“解決問題的策略”之一——列舉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內容,教材一開始就安排了這樣一道例題:王大伯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怎樣圍面積最大?雖然例題字數少,但蘊含的信息量很大。學生能否從這樣少的條件中分析出有用信息,如何運用這些信息,能否想到“一一列舉”的方法,如果想到了,能否做到有序不遺漏,這些問題都困擾著筆者,讓筆者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知道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生的已有學習水平到底有多高。這些問題也影響著對這節課的認識與定位,該如何設計教學流程。以下是筆者對這一課的課前調研與思考。
一、調研對象及內容
解決問題的策略關鍵在于將學生的情況摸清楚,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本次調查的對象是筆者所在學校的407班的全體學生,采用的方式是書面問答,共發放試卷53張,有效問卷53張。問卷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學生的思維過程,便于保存及查看分析。設計的試題如下:(1)哪兩個數相加等于9,你能寫出所有的可能嗎?(2)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a.根據題目中給出的條件“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你知道了什么?b.根據給出的問題“怎樣圍面積最大”,你又知道了什么?c.你能先列舉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再找出面積最大的長方形嗎?長方形長和寬的和是? ? ? ? ? :
(3)像上面1、2兩題那樣,把所有符合條件的可能性都一一列舉出來,在數學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叫作“一一列舉”。(4)通過剛才的練習,你覺得在一一列舉答案的時候,有什么好的經驗或建議分享給大家嗎?你覺得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問題對數學學習有什么幫助嗎?
二、調研目標及結果分析
(1)對“有序思考、一一列舉”學習起點的分析。調研卷的第1題主要是想看看學生在沒有學習一一列舉的情況下,能不能做到“有序”思考,列舉出全部答案。事實證明,大多數學生能在沒有專門學習列舉策略的情況下,做到有序思考。列舉出全部答案的學生占66%,17%的學生有重復,15%的學生答案全,但無序。部分學生出現重復和無序的原因是從1開始想起,最后還剩下一行不好填了,就把上面的算式顛倒了一下位置。還有部分學生最后想起了0,就把它寫在了最后。總的看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當答案不止一個時,他們知道要有序思考,這樣不容易遺漏和重復。這說明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滲透了“有序思考”的思想,學生耳聞目染,也就有了這樣的意識。
(2)對題目信息量的提取、學生思維能力的分析。調研卷的第2題是教科書上的例題,筆者將題目分解開,主要是想摸清學生對題目中信息量的提取能力。要想解決這種難度較高,步驟較多的問題,就要分析清楚題目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也就是考查學生分析問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通過調研發現,只有34%的學生獲取到了“圍成的長方形的周長是22米”這個有用信息,19%的學生獲取到了不止一種圍法的信息,但長和寬都是整米數。學生也許早就用慣了整數,根本不會考慮會不會存在小數。其他學生提取到的信息只是字面上的理解,不能深入思考。總的來說,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提取、轉化有用信息的能力,而多數學生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字面了解上,不能深入思考。
在填表部分,有79.2%的學生能根據上面的提示,或表格中數據的提示獲取信息,并能把全部答案有序列舉出來。這說明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是學生思維的拐杖。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
(3)對學生總結經驗、體會價值等學習能力方面的分析。調研卷的第3、4題,就是通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解題經驗及感受,了解學生是否有積累學習經驗的能力。在談列舉經驗或建議時,有52.8%的學生談到了要“有序列舉”,有兩名學生說到了面積最大的規律。在談及“一一列舉”有什么價值時,32%的學生切身感受到了“列舉”策略的價值,說得較好。比如“能幫助我們找全答案”“這樣就不會遺漏、重復”“能幫助我們有序思考”等。看來,只要肯讓學生去嘗試、去感悟,他們是能夠總結出一些解題經驗和學習經驗的。
三、調研總體分析及教學建議
本次調研的內容為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1課時“解決問題的策略”。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用列表和畫圖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現實問題中基本數量關系的理解,增強分析問題的條理性和嚴密性,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樣的,知道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經歷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運用列舉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2)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感受列舉策略的特點和價值,增強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3)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這次學前調研,有以下幾個發現。(1)對于一些較簡單的多答案題目,大多數學生能做到有序思考,一一列舉,這說明學生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條理性。調研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便于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2)學生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對題目中重要信息的提取和處理,只有部分思維嚴密、理解能力強的學生能抓住關鍵,而大多數學生只能泛泛而談。因此,教師還要在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方面多下功夫。(3)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對于像例題這樣比較復雜的多答案題,教師只要給學生思考時間,再給予一些必要的輔助,學生就能找到解題思路。(4)學生不僅能體驗到列舉策略運用的方法及價值,還能很好地總結經驗。調研結果表明,給學生嘗試的機會,他們就能從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經驗,而且敘述得比較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