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榮 趙愷
摘 要:鄉村要振興,脫貧必在先。農業職業學校在精準扶貧中具有豐富的人才、專業、科技等資源優勢,精準扶貧不僅是學校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為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自身發展、提升內涵建設的需要。該文結合扶貧工作實際,總結了農業職業學校精準扶貧的有效舉措,并就農業職業學校做好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業職業學校;精準扶貧;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2-0159-03
2018年與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要振興,脫貧必在先。2018—2020年正是全國脫貧攻堅的決勝沖刺期,全黨全社會各級扶貧工作者高度重視該項工作。職業院校尤其是農業職業學校具有豐富的人才、專業、科技等資源,在精準扶貧這一偉大事業中的優勢突出,發揮好這些優勢能夠形成較強的輻射示范效應。服務社會是農業職業學校的重要職能,參與精準扶貧正是農業職業學校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以及為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自身發展、提升內涵建設的需要。
1 農業職業學校精準扶貧的背景分析
江蘇省淮陰農業學校(以下簡稱淮陰農校)作為淮安市唯一一所涉農的國家示范性中等職業院校,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攻堅的號召,融入精準扶貧的主戰場。淮陰農校于2016年起幫扶省定經濟薄弱村——淮安區車橋鎮大東村。大東村為省定經濟薄弱村,全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672戶,3016口人。2018年,村內建檔立卡戶121戶447人,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該村突出的問題在于:
1.1 經濟基礎發展薄弱 大東村耕地面積小,只有186.07hm2,客觀上對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帶來一定困難;村內沒有主導經濟產業和支柱產業,農業生產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
1.2 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下 由于缺乏資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農田排灌設施老化,大大影響了農田的排灌,道路硬化率低且狹窄導致出行不便。
1.3 人才資源匱乏 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術的能力;留守村民整體素質不高,無特長、無技術,掙錢的渠道少。由于經濟落后,剩余勞動力沒有經過相應技能培訓,層次低,具有一技之長的人較少,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能的村民,基本上選擇外出發展。
2 農業職業學校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舉措
2.1 強化黨建引領,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農業職業學校黨委充分發揮政治和組織優勢,發揮全面統領、全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領導核心作用,尤其是發揮自身“農”文化和農業行業特色的文化精神,在扶智和扶志方面助力脫貧。淮陰農校黨委深刻領會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將精準扶貧工作作為黨委的重點工作來謀劃、實施和推進。把脫貧攻堅作為服務“三農”、展示辦學能力的一項任務,作為錘煉、檢驗全校黨員干部、師生員工素質的一個戰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學校擇優選派年輕的涉農行業科級干部做駐村第一書記,另外還成立了駐村工作隊、志愿團、科技團,駐村工作隊由副校長(副處級)、駐村第一書記、種植和養殖類的技術專家組成,志愿團由大學生和指導教師組成,科技團由各行業技術專家組成。脫貧攻堅工作措施千頭萬緒,只有把當地的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組織作用、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才能不斷攻堅克難。另外,淮陰農校黨委多次深入大東村,通過開設“周恩來的人格風范”“掃黑除惡”“講黨課話振興”等專題黨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座談會以及對黨員進行教育和科技培訓等方式來加強大東村黨員干部理論建設水平,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作風建設,激發了黨員干部從偉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進一步堅定了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信心。
2.2 主抓產業項目,努力解決農民的錢袋子問題 產業興旺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武器,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泵。淮陰農校校黨委通過每個季度的入村調研和陽光扶貧入戶走訪,充分了解村集體經濟收入、土地利用、項目建設和進展以及貧困戶情況,為大東村村集體及各貧困戶盡快實現脫貧提出具體實施建議和意見。淮陰農校重點支持產業項目,在天裔鴿業、紅膏蟹養殖、光伏發電以及芡實加工等項目上投入資金達40余萬元,為村集體增收14.1萬元,并且給一部分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增加了農民收入。采取“支部+示范基地+家庭農場+農戶”的模式,引進泰州興化養殖大戶到大東村建設紅膏蟹稻田養殖示范基地,流轉土地的村民可獲得土地租金收益和就近務工的薪金收入,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幫助農民脫貧增收。通過后方單位協調到的資金,尤其是淮陰農校單位領導人利用人脈和社會資源為大東村爭取到50余萬元的農業開發項目資金,幫助大東村鋪設水泥道路面1385m,實現村莊100%道路全面硬化,廣場建成,戶戶通水泥路。新裝路燈120盞,建成集管理中心、閱覽室、乒乓球室、臺球室、休息室、餐廳、花園、健身廣場等一體化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隨著各項工程的建成,村容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極大地改善了大東村的出行狀況及農業生產條件,使大東村的農村經濟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2.3 開展特色幫扶活動,讓“志愿團”織造脫貧攻堅“綠絲帶” 職業院校是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搖籃,農業職業院校根據學校的實際和特點,充分發揮師生人才資源優勢,開展精準特色扶貧活動,打造“精準扶貧”工作新模式,讓“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這一為“三農”服務的目標充分在幫扶村落實,彰顯出農業職業學校扶貧的獨特優勢。淮陰農校秉承“勤儉公誠”的校訓,倡導“耕讀”文化,不忘初心,竭誠服務“三農”。充分發揮青春者的使命擔當,在大東村專門設立大學生志愿服務站,引領教育廣大淮農學子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用實際行動譜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青春篇章。
志愿服務站通過開展“植入綠色,樹立希望”贈樹植樹活動、“慶豐收、迎國慶”農民豐收節活動、“牢記青春使命,助力鄉村振興”科技培訓等系列特色活動,為大東村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淮陰農校30多名志愿者于植樹節當天,到大東村開展贈送綠植暨義務植樹活動。栽植的紅玉蘭、高桿女貞等近300株樹木,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村居環境,還增強了村民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在農民豐收節上,40多名淮陰農校志愿者在大東村舉辦了“慶豐收、迎國慶”主題匯演活動,富有朝氣活力的精彩表演,給鄉親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志愿者學以致用,涉農專業的學生入村到戶,給村里的樹苗做養護管理、為村民宣講“三農”知識、幫助貧困戶播種收獲。扶貧日舉行了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基地的掛牌儀式,成為校村之間友誼持續的橋梁和紐帶,更是助推大東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強后盾。
2.4 注重精神和智力精準扶貧建設,增強鄉村內生動力 扶貧先扶志,首先要使貧困村從思想上脫貧才能讓真脫貧成為可能。在幫扶工作中,淮陰農校著力幫助大東村開展黨建工作業務培訓,激發村“兩委”班子成員想干事的活力,帶動村“兩委”班子成員干成事能力的提升。拔除帶頭人頭腦中的“窮”根,是推進扶貧脫貧的先決條件。為此,淮陰農校通過引進外腦集中培訓、組織帶頭人到發達地區學習考察等培訓措施,提升帶頭人隊伍的能力。
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工程中,鄉村文化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源頭活水。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精準扶貧工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1]。農家書屋在推動文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在縮小城鄉文化差別、增強農民文化自信、推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淮陰農校通過為大東村專門設立農家文化圖書室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增強內功。學校每年捐贈農業種養殖技術類書籍、《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周恩來傳》等政治類以及經濟管理類、文學類、勵志類、養生保健類圖書,鼓勵廣大村民平時多看書,用智慧武裝自己的頭腦,從書中學習先進的生產管理知識和方法,讓全體村民提振精氣神,學會科學種養殖,為全村全面實現脫貧致富打好基礎,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2.5 著力扶“智”,讓“科技團”為脫貧攻堅插上“科技翼” 找到并解決制約當地發展的技術難題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幫扶不是一味地給與和投入,貧困的表象都表現為缺錢,缺錢給錢永遠缺錢[2],“輸血式”扶貧要不得。讓貧困村、貧困戶具有自我“造血”的本領,重點通過扶“智”從根本、從長遠地解決貧困問題。淮陰農校積極動員全校科技力量助力脫貧攻堅。通過精準選派科技特派員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學校“科技團”專業人員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服務,根據實際需求為大東村一站式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及居家養老中心設計方案;特派種植類、養殖類科技專家為大東村的稻麥種植大戶、螃蟹等水產養殖大戶在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入戶指導或者集中培訓等方式直接解決生產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定期為車橋鎮(大東村所屬鎮)的種植大戶開展稻、麥肥料調優技術及病蟲害高校管理技術等專題培訓,每期培訓人次多達百人,達到“出去一人,致富一戶”的目的,以切實舉措幫扶大東村及所在鎮的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3 農業職業學校做好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建議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職業院校精準扶貧工作應當思考如何使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也就是說即使鄉村脫貧了,今后仍然要繼續幫扶防止鄉村返貧、助力鄉村振興。
3.1 培育好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人才 人是最大的生產力,只有把“誰來種地”“誰來興村”這個問題解決好,農業的持續發展才有保障。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最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以下2類人:一類是了解農村、熱愛農村,能夠帶領大家發家致富、振興鄉村的能人;另一類是懂農業、愛農業,愿意從事農業、善于從事農業并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能人。推動脫貧和鄉村振興,必須加強對這2類人的挖掘、培養和使用。國家、地方已從平臺搭建、資金支持、政策保障、財政優惠、公共服務、投資環境等各個方面,為農村創業人才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和方便,充分調動他們投身鄉村建設的積極性。農業職業學校應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尤其是人才振興方面,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致力于為鄉村定向培養“三農”工匠。在種植、養殖、營銷、鄉村管理等專業提供學歷教育和培訓教育,降低辦學層次,拓寬辦學思路,針對“三農”靈活設置技能型涉農新專業。有研究表明,地方對教育扶貧培訓最需要的依次是農業實用技術、農產品營銷策略和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和農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3]。
3.2 加大對涉農專業師資力量的投入力度 農業職業學校可以專門成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名師工作室”,發放工作津貼,以激勵既是理論教學的教師,又是實踐指導的農藝師、農經師、畜牧師、工程師的“雙師型”教師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工作中。鄉村振興名師要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安排職業技能教學,盡可能在鄉村社區或田間地頭實施教學。
3.3 加強對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人才的扶持 農業職業學校教師要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有關優惠政策宣傳潛移默化地融入平時的教育和培訓過程中,鼓勵和引導畢業生進入鄉村創業、就業。例如,目前一些地方已經實行的激勵措施是學生畢業后帶編進入農技推廣機構、村支兩委、龍頭企業、合作社工作,享受大學生村官同等待遇,服務滿5年退還學費,可享受自主創業相關政策待遇[4]。
3.4 為學生返鄉創業破解資金難題 農業職業學校可以成立眾創空間,設立“農村青年創業基金”,為農村青年創業提供啟動資金和發展資金,同時還應借助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為青年學生回鄉自主創業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和政府貼息。
3.5 創新輿論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 首先,調動各種宣傳渠道和資源,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優勢,將扶貧振興工作中開展的創新典型、先進事跡及典型經驗等宣傳報道出來,為精準扶貧及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淮陰農校在大東村開展的幫扶系列活動,通過美麗江蘇網、淮安日報、學校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等多家媒體宣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其次,創新宣傳手段,新媒體就是嵌入扶貧和振興體系的重要力量,比如直播。農業職業學校可以通過培養“直播網紅”,打造“直播新農人”,為鄉村農產品打通供需通道,壓縮農產品交易鏈,成為農產品的直接輸出窗口。
參考文獻
[1]中央農辦主任韓俊解讀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EB/OL].[2018-02-09].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tsyhwj/201802/t20180209_6136747.htm.
[2]趙良.高校黨建工作助理脫貧攻堅的實踐與思考——基于吉林農業大學精準扶貧工作實踐[J].甘肅農業,2018(13):26-30.
[3]馬睿,許澤鉅,雷延霞,等.職業院校對農村欠發達地區精準扶貧工作的施策思考[J].農村實用技術,2020(06):107-108.
[4]高峰,龔娟.精準扶貧視野下株洲農村吸引青年創業人才政策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0(04):29-3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