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貫穿當前我國高校新聞學的辦學理念、課程體系、人才培養等全過程。但是,不同層次、不同地域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差異較大,課程建設不均衡,理論研究落后于教學需要的矛盾較為突出。因此,要以課程思政引領教育目標,廓清新聞學概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等課程之間的關系,革新教法,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價值內化與知行合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學;課程標準;課程思政;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7-0043-02
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的新聞輿論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構成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核心內容。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貫穿我國高校新聞學的辦學理念、課程體系、人才培養等全過程。目前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成績可觀,但仍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
一、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開設新聞傳播類專業的高校數量占比30%,截至2019年,我國開展新聞傳播教育的本科高校721所、專業1352個,高職院校251所、專業點538個[1]。“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為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2004年國家啟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為新聞院校的人才培養明確了方向。
2001年,復旦大學童兵教授領銜組建“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程團隊,該課程于2010年獲評國家精品課程。2005年,清華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開創了專題講座的課程模式。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2013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地方黨委宣傳部門與高等學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意見》,要求從部校共建到媒校共建,加強學界與政界、業界的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8年,教育部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養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
二、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瓶頸
在以往高校新聞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專門講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課程主要是新聞學概論。2018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新聞學概論、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論著選讀)均為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但是,不同層次、不同地域高校的課程建設不均衡,普遍面臨“理論研究落后于教學需要的突出矛盾”[2],師生教學兩個層面均存在不小困擾。
(一)概念混用、課程標準缺失,導致課程邊界不清、內容重復
新聞學概論作為新聞學專業的基礎課程,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編寫體例,都基本達成了共識。雖然新聞學概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等概念的范疇不盡相同,但其在高校新聞學教育中的混用情況卻極為普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涵和外延沒有得到清晰而準確的界定和闡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整體質量和實際效果。”[3]而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不僅是一門課程,更貫穿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基本理念,加之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程的開設時間不長,又無標準可依,新聞學概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邊界模糊,出現了課程重復的表象。
(二)教材的配適度亟待提高
當前主流的《新聞學概論》教材主要有兩種,一是“馬工程”《新聞學概論》,二是李良榮的《新聞學概論》。兩種教材都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理論、核心框架系統,但具體闡釋可以形成有效互補。而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課程教材相對較多,其中《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教程》(第二版)(童兵,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程》(第二版)(陳力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分別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校選用率較高。但是,教材呈現典型的“知識本位”特征,學術性強。
相對而言,案例式教材更受學生歡迎。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團隊開發了讀本篇、問答篇、案例篇等系列教材。清華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五講》(修訂版)是一本基于課堂實錄的專題講座式教材,兼顧新聞理論與實踐,淡化了學術化表述,可讀性強,但系統性稍有欠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2019)則注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系統性專題論述,融入了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但是主體內容與“馬工程”《新聞學概論》教材重合度高,教材選用面臨尷尬境地。
(三)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效果有待深化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效果大致可分為認知、態度、行為等不同層面。雖然學生能夠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沒有過時,并認同其主導價值觀念,但是行為層面上的轉化尚不顯著。學生日常媒介接觸移動化、社交化,微博、微信、抖音等商業平臺的使用率遠超主流新聞媒體及其網站、客戶端,關注娛樂性話題的現象較為突出。互聯網時代的流量思維、網絡情緒極化、后真相時代的輿論反轉等失范現象,又強化了媒介現實與主流價值引導的背離困惑,課程教學遭遇目標與學情、理念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教育入腦但尚未入心,與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存在不小差距。
三、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創新
(一)明確教育目標,建設課程思政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課程建設主戰場的作用,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三位一體。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教育的核心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掌握“正確觀察、分析社會潮流與新聞現象的理論工具與思維方法”[4]。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目標屬于價值觀范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天然融合。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并一直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及改革進程中的新聞實踐。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教育能通過追根溯源,更好地理解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的內在科學邏輯,以及新時代的繼承與創新。基于學情分析,課程教育從注重新聞生產轉向國家治理體系思考,強化時代意識和問題導向,培養“讀懂中國”意識,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情感認同,逐漸向自覺行動過渡轉化。
(二)廓清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與新聞學概論等課程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已經發展演化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相關課程設置要求既有邊界,又能互補呼應。《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教材應納入“馬工程”重點教材建設規劃,并與已有“馬工程”教材《新聞學概論》有明晰的邊界,還要考慮不同類型高校的多元人才培養層次,編寫多元化適用性教材。從內容范疇看,新聞學概論涉及新聞學最本質、最核心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論,外延最大。“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屬于源頭、基礎地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屬于靈魂、核心地位。”[5]因此,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程著重關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及中國共產黨人關于新聞宣傳、新聞輿論等的系列論述,聚焦人物思想,而新聞學概論則側重于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下的新聞工作觀念。統籌課程群建設,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課程內容,都需要廓清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程與新聞觀概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不同課程的聯系與邊界,有效規避課程重復嫌疑、教材選用尷尬。
(三)革新教法“四結合”,提升專業教育成效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理論性、學術性、實踐性于一體,因此,以提升教育效果為著眼點,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學界與業界、教學與研究、教師與學生的“四結合”[6]。新聞學概論作為基礎性課程,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轉化教學話語,靈活運用案例教學、項目驅動、研究性學習等混合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和研究新聞現象及其傳播活動。作為獨立設置的課程,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注重文本考據,著重分析中國共產黨人的新聞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發展脈絡及內涵。此外,要推進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模式下沉,加強各類新聞院校與當地宣傳部門及媒體機構的合作,結合地方特色開展社會調研,強化家國情懷,提升專業素養,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知行合一。
四、結語
高校是培養新聞工作者的重要力量,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主陣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個體系、一種理念,是中國新聞學教育的核心。應以課程思政引領教育目標,廓清新聞學概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等課程之間的關系,革新教法,實現“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提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成效,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聞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昆.新聞傳播教育史體系芻議[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116-122.
[2] 胡鈺,陸洪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創新思路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11):5-17,126.
[3] 趙星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涵、外延和闡釋方法[J].中國出版,2018(14):3-7.
[4] 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是怎樣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的[J].傳媒評論,2014(02):22-24.
[5] 葉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關概念辨析及其理論體系[J].新聞春秋,2020(04):15-20.
[6] 童兵.新中國70年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歷程和未來走勢[J].新聞大學,2019(10):1-16,123.
作者簡介:戶松芳(1979—),女,河南汝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