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傳統的新聞學教育也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作為新聞專業基礎課程的《新聞學概論》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正如《新聞學概論》書上所說:“只有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深刻的感受它;只有獲得規律上的認識,才能自覺的行動。這正是學習和研究新聞理論的意義所在?!?/p>
關鍵詞:新聞理論;思政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7-0224-02
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傳統的新聞學教育也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作為新聞專業基礎課程的《新聞學概論》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新聞理論,是一種關于職業新聞工作的應用理論。學習新聞理論,了解新聞價值標準、客觀公正的職業理念、新聞傳播業的基本職能,以及新聞傳播的權利和新聞職業道德等等,是做好新聞工作的認識前提[1]。正如《新聞學概論》書上所說:“只有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深刻地感受它;只有獲得規律上的認識,才能自覺地行動。這正是學習和研究新聞理論的意義所在。”[2]
《新聞學概論》是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一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必修課程。基于《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計劃2.0》要求和“新文科”建設理念,《新聞學概論》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備“知中國,愛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愛國情感、專業知識和素養的創新型高素質傳媒人才。
一、深挖專業特色,打造培養范長江式新聞人才
我院依托全國唯一一個以范長江先生命名的新聞學院——“范長江新聞學院”這個優勢,以培養范長江式的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為核心,探索如何將范長江的職業精神融入到課程的講授中,教育學子要立志成長為有定力、有情懷、有本領的播音員、主持人、記者。
二、創設“看評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發現、挖掘和展現新聞的綜合業務能力
我在《新聞學概論》課堂教學中的基本思路是:通過以BOPPPS為主的教學模式的教學,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主流媒體的新聞為案例,將新聞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融合,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方法和價值理念融合于新聞活動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念,以實現理論對實踐的引領和指導。
《新聞學概論》內容以新聞理論知識為主,較為枯燥與深奧,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看評案例”教學法,將所有涉及理論之處都結合案例來講解。比如在講到“新聞輿論的影響力”這個知識點的時候,選取了2012年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新聞 “刁娜: 舍己一條腿救人一條命”,讓學生理解新聞輿論對公眾精神和道義上的感染力與感召力;在講到“新聞輿論監督”知識點時,選取了“央視兵分三路追蹤健美豬” 的案例,讓學生明白這樣的新聞輿論監督不僅是一種媒體行動,而且推動了政府行動,其對政府行政管理帶來的影響力不僅在今天,將來還會記入歷史。上課所選的案例內容豐富、故事性和可讀性強。
具體來說,課程以BOPPPS教學模式為主,用最新的新聞事件、新聞現象作為教學案例。比如導言(Bridge-in)環節,我在講授“新聞輿論導向”時,以新華社《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這一新聞引入。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央視這三家家中央新聞單位實地調研之后,發表重要講話,用五個“事關”強調了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性。在課堂上用這一新聞引出新聞輿論導向,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及學習興趣。
在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環節,我在講清概念、重點等主要知識點后,讓學生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發言等方式參與到學習中來[3]。比如在講述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的時候,我用河南官員指責當地媒體記者的案例,講述新聞媒體向黨負責和向人民負責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充分討論,理解了黨性原則是新聞工作者根本原則。
在講到如何積極引導社會輿論時,我用“昆明螺螄灣事件”案例讓學生參與討論。2009年11月21日,昆明螺螄灣市場發生商戶上街堵路事件。云南省政府新聞辦以最快速度在最大范圍內和網民進行溝通,政府信息跑贏了“謠言”。通過討論和總結,學生很容易理解掌握了這樣一個道理:充分運用新聞輿論,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就是要用主流輿論引導非主流輿論,用正確輿論駁斥錯誤輿論。
在總結(Summary)環節,老師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布置課后思考題,提供參考文獻方向,以便讓學生進行延伸學習,鞏固所學內容。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辨精神、反思能力和團隊意識,是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所不能相比的。這樣的“看評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通過思考和辯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知行合一,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研究落到實處,重塑理論課的課堂。
三、在案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4],那么,在新聞理論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新聞傳播觀,并用這些規律和觀點分析新聞傳播實踐,提高學生對新聞信息的分析、判斷與處理能力已經迫在眉睫。
我在上課的時候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去融入思政的內容,從而達到思政育人的目標[5]。例如在講到“新聞輿論的影響力”時,如何讓正能量報道潤物無聲,一直是個難題。我讓學生根據某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內容,充分討論記者如何做好一篇成功的正能量報道。討論進行時,我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們通過充分討論后得出結論:一篇成功的正能量報道,是潤物細無聲的,是一點一滴感動人心的,而不是充當“低級紅”推波助瀾的幫手。新聞媒體要通過弘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有利于使公眾的行為更加符合社會道德準則,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
一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大一學生,入學時還以“小鮮肉”們為偶像,但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后,在一次作業中寫道:“我認為,一位記者,一位好記者,就是應該在帶來事實報道的同時還能傳遞一種能量即正能量,讓我們普通老百姓更多地看到世間的美好所在。而我們,作為未來的傳媒接班人,更應該學習優秀記者的良好品質:要有社會良知和做人的底線,也要有文人的風骨。成為一名適應時代需要,學好理論知識的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是我奮斗的目標!”這便是課程思政在“化人”上的強大作用。
四、組織學生開展新聞述評的課堂實踐
我上課發現,很多學生平時對主流媒體的新聞關注不多,對新聞缺乏必要的敏感,為此,我設置了課堂五分鐘新聞述評環節。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新聞述評實踐以后,學生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度明顯提高。比如,學生在新聞述評環節中就敏銳地關注到這樣一條新聞: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對他們傳承發展好戲曲藝術提出殷切希望。學生在評論當中說到,只有我們開始走進、了解、熱愛進而傳承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才會傳承下去。欣賞與演繹,傳承與創新,青年一代與時代結合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立志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中國傳統,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是青年一代的責任與擔當。而擁有了青年一代的創新與活力,傳統文化的未來才更值得期待。
開展新聞述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關注媒體新聞的習慣,尋找新聞價值要素,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與掌握新聞真實、新聞價值、新聞工作的黨性、新聞輿論導向與輿論監督等標準。
這門課程的總成績的組成是:平時成績×40%+期末成績×60%。課堂上的新聞述評是平時成績組成的一部分,并且,老師會將學生的優秀新聞述評發表在老師的博客(“新聞課堂”)上,激勵學生將每一次的新聞述評做成精品。
五、開展“理論+實踐”教學模式,引領學生開展探究型學習
充分利用與地方廣播電視臺建立的實踐基地以及院部共建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西南培訓基地,讓雙方師生走動起來,走向媒體一線。新聞最重要的是實踐,新聞師生應當走向當地媒體,在一線真實、深刻的體會新聞工作,學習新聞知識。
六、結語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需要牢牢把握“新聞教育要植根于實踐”的思想,學生通過學習能恰當運用相關的新聞學理論知識分析和研究新聞傳播活動過程中的種種現象、問題,為今后進一步探索新聞理論、研究新聞史、掌握新聞業務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新聞學概論》編寫組.新聞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
[2] 陳力丹,張建中.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
[3] 張曉云. BOPPPS教學模式簡介[N].延安日報,2020-06-17(8).
[4]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 dangjian.people. 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2016-12-09.
[5] 何婧,謝卓華.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育人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聞論壇,2020(01):107-109.
作者簡介:羅丹(1972—),女,四川內江人,本科,主任記者,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