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摘 要:初中階段是幫助初中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加強初中生的德育尤為重要。初中英語作為一門重要學科,既要對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同時借助這一學科滲透德育,從而發揮學科優勢,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城郊;初中英語;德育;滲透
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學科優勢滲透德育內容成為必然趨勢。結合城郊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行為、思想特點,在英語教學中著力挖掘德育信息,做到有效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挖掘教學內容,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英語教學既要遵循本學科的規律,又要在這一語言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及培育其良好的品質。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可塑性極強,在初中階段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成為必然,在日常的知識講解中挖掘教材資源,與愛國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緊密結合。如在講解“in,to”的區別時,教師指著教具地球儀,一邊用英語詢問,哪個國家在中國的東方,學生回答“Japan is to the east of China.”教師借此為學生講解我國與日本的淵源,如日本傳統禮儀吸收了中國文化養分的歷史源遠流長,由此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又如,借助詞匯和句子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結合中國的名勝古跡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山河;結合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會讓學生用英語介紹當地在開展這些節日的特色風俗,滲透鄉愁鄉情以及愛國教育。
二、創設對話情境,對學生進行道德熏陶
英語教學中圍繞教材精心設計對話情境,使學生基于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認知上,學會利用英語與他人友好交流,奠定扎實的語言基礎。比如,在學習英語失物招領啟事時,學生掌握了體裁、時態、人稱后,列提綱寫句子,注意銜接,形成篇章。教師鼓勵學生相互配合,相互幫助,一起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圍繞失物招領進行討論、反思,對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個性差異,小組討論模式開啟之后,放手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自主思考、互動交流,在辯論、判斷中尋找正確答案。學生尊重他人的發言,同時也能取長補短,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此外,通過向學生講述我國歷來出現的英雄人物、社會名人的奮斗歷程,鼓勵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自由討論,潛移默化地學習優秀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變枯燥講解為生動實例的解讀,更加富有生動性、形象性。為學生創設語言對話環境,為其提供日常交際、表演的舞臺,學生融情入境進行英語對話,在耳濡目染的實際演練中,不斷提高興趣,加強彼此的關注,改善、融洽人際關系,讓良好的道德之風滌蕩學生心靈。
三、捕捉教育時機,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初中英語教學不僅是基礎知識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培養情感的一個過程,要注重對學生參與、體驗情感的關注,做到基礎知識與情感、態度等的融合統一。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健康人格,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捕捉時機,讓學生的德育、智育同向同行,既掌握語言技能,又獲得思想的啟迪。如,針對城郊學生自我意識較強,但不懂得關心和愛護別人的這一現狀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有目的地設計英語活動,抓住時機結合特定節日滲透德育。如教師節或者是母親節來臨之際,讓學生制作英語賀卡。在一句句飽含情感的祝福語中,使學生的思想得到熏陶,產生感恩意識,升華道德情感。而為了培養學生的文明禮貌行為,引領學生主動了解外國人的禮貌用語,理解講文明、懂禮貌同樣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要杜絕罵人、打架等不文明行為。比如,英語情景交際課堂對話練習中,讓學生練習“Sorry”“Im sorry.”等對話,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道歉、提出邀請、委婉請求等的英語對話,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明辨是非,充分喚醒學生體驗道德情感,培養其良好的道德意識,并產生自覺性,克服自我的一些不良行為,遵規守紀,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總之,城郊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滲透德育需要挖掘教材,結合城郊初中學生存在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開展教學。同時教學還需要延伸到課外,通過組織課外英語閱讀、對話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楊秀云.多元文化視閾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5.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立德樹人——德育在城郊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1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