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安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也成為當下的主流,教師應圍繞學生設計教學,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不斷促其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性;意義;策略
當前,新課改的深入實施,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新型教學模式登上各大課堂,小學數學教學也需與時俱進,不斷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小學數學課堂中凸顯學生主體性的意義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學生這一主體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展現主動性、積極性,發揮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有效學習。在課堂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非常有必要和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發展。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核心素養成為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而凸顯學生主體性也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與途徑,以促進學生盡最大可能地掌握知識、吸收知識、運用知識,體現數學價值。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以及啟蒙階段,教師不僅要傳授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數學價值,讓學生想學、會學、愛學數學。
二、小學數學課堂凸顯學生主體性的具體策略
1.靈活運用教材,科學設計教學環節
學生的主體性教育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本質,因此在當下大力倡導現代教育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要著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精研教材的編寫意圖,認真鉆研每一課的教學內容,對教材靈活把握與駕馭,同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抓住關鍵點,設計有可行性的教案以及組織有效的練習。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數學所獨特具有的美感,吸引學生投入到學習之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使他們真正地在這一學習中調動自我思維,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
2.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催生學生學習欲望
良好的師生氛圍是保證學生凸顯主體性的重要土壤與條件,教師通過營造良好的氛圍,幫助學生激發創新思維,課堂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意志情感,關乎學生的精神需求則會發揮其高度而有效的作用,而學生則會“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在課堂上始終保有樂觀向上、微笑、柔和的姿態,使學生受到感染與鼓勵,以最佳的主體精神投入學習中,讓具有畏難心態的學困生在這樣一種良好的氛圍下消除不安與緊張,循序漸進地學習。教師可適當引入競爭激勵,讓學生在競爭中充分展現自我,做到低起點,突出重點,對難點進行分散解決,重視學習的過程,同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放慢教學進度,給予學生更多的正向鼓勵,使學生在正能量的評價下,獲得學習數學的信心以及內生動力。
3.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發揮主體性
課堂教學可以說是師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起到引導作用,而學生作為主體,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通過發揮個人的主體性,對數學認知活動進行智力方面的內化,不斷理解和掌握知識,促進思維發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尊重主體,通過采取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欲望,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數學知識較為抽象、枯燥,為此,教師可以采取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將數學中的概念、符號以及判斷、推理等進行藝術化的轉化,融抽象的知識于生動、形象、有趣的教學活動中,通過數學之美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體作用。而在小學數學課程中,教師同樣要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思維發展能力。實踐操作是學生不斷體驗知識、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為其提供一些充足、豐富、典型以及完整的感性材料,創設活動空間,讓學生放手調動自我的多種感官,從動口、動腦、動手中參與整個實踐活動,不斷發現、理解、掌握知識,并通過探究、分析、解決問題,架構自我的認知結構,從而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實物有效結合起來,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化難為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鼓勵學生學會觀察研究,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通過觀察各種演示以及實踐操作積累感性資料,獲取更多的信息,豐富經驗,拓展思維。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始終要圍繞學生的主體性做文章,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與學習時間,使他們的興趣得到可持續的培養,主動地發揮主體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吳琳.小學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思考[J].才智,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