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孟瓊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向,也是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訓練點;問題作為推進課堂教學進程的有力抓手,不可讓學生亂抓,也不可讓學生抓不著。這就給教師的提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精準的指向,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學習課文的重點、難點問題。
閱讀教學從滿堂灌中走出來并解決高耗低效問題,一些教師又走進了滿堂問的泥潭。滿堂問的出現從根本上說是教師提問的目的性不強,只是依靠“碎問碎答”走完教學預定的程序。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需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要針對課文的重點、難點進行提問,以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努力解決問題。
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有“體會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很顯然這就是課文學習的重點、難點所在。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需要圍繞這一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提出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細讀課文的問題,有位教師提出的問題是“課文是怎樣表達作者觀察爬山虎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將課后練習中的兩個問題綜合成一個問題提出來,目標很明確。學生帶著這個問題細讀課文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先找到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初生狀態、生長過程及結果;再聚焦描寫的準確生動,可以采用換一種說法比一比,或者按照描寫畫一畫等方法;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尋找連續觀察的印跡,從細絲的出現時是直的到變彎曲了,再到頭上變成小圓片,這一系列的變化中,體現的正是作者連續的細致觀察、記錄。
提倡精準提問并不是說提出的問題答案是唯一的,而是說提出的問題針對性強;針對性強的問題并非只有一個答案,可以有多種合理的理解,反而更能顯示問題的高質量,可見精準提問需要提出具有開放意味的問題。所謂開放性問題,顯著特點是答案不固定,還能夠引發學生就彼此的答案進行爭辯,通過爭論明辨是非,解決問題。開放性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既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時,課文描寫的核心事件是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叫雨來的少年為掩護交通員與日寇作斗爭的故事,從課文題目上看這被定性為“小英雄”,但英雄通常都是做出轟轟烈烈大事的人物,雨來是十二歲的孩子,能不能稱得上英雄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雨來是個英雄呢?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提出這樣的問題就屬于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研讀課文,會得出不同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都值得肯定。有的學生說雨來為掩護李大叔被鬼子抓住,經受住鬼子的誘騙、毒打、死亡威脅,都不說出李大叔的下落,稱得上英雄。有的學生說雨來下河游泳、上夜校讀書也是英雄行為時,引起了爭論:一個學生認為下河游泳惹得媽媽追打是不應該的,上夜校讀書是很普通的事情,與英雄無關;另一個學生認為游泳是為后續從鬼子槍口下逃生作鋪墊的;上夜校學習使雨來明白了“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道理,才能在面對鬼子的威逼利誘時做到堅貞不屈。
學生學習從不同角度進行提問后,雖然能夠提出的問題變多了,但多數問題都屬趨于客觀性問答,學生不能從所提出的問題中獲得更多的啟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給學生示范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如教學《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時,課文寫了一個美麗的故事,長頸鹿大叔寄來的一包種子全漏在鼴鼠先生去找松鼠太太的路上,春天來時那一路上都開滿了美麗的花朵,大家都覺得很驚奇。學生學習故事后,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課文中‘美好的禮物是指什么?為什么說這份禮物是美好的?”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探究長頸鹿大叔寄來的不起眼的種子掉在小路旁發芽開花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從中受到了啟發,認識到開滿鮮花的小路給大家帶來的快樂、溫馨、美麗,使大家走在小路上心情愉快,所以說這份禮物是美好的。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也提出一個帶有啟發性的問題,互相交流。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要能夠像火把點燃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問才能做到指向精準并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