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蕓
摘 要:小學美術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以美育人,對小學生進行美的啟蒙教育,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形成審美觀念與審美情趣,不斷對學生的感知以及欣賞能力進行培養,從而促進小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走進新時代,小學美術教育承載著更多的使命,基于馬家窯文化開展特色教育,既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素質,同時還能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馬家窯文化;多元特色;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之中的美,包括生命、生活、道德的美,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素質。而借助美術課程,通過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可以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滲透,使學生的美術興趣被激發,加強其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從而將傳統文化與美術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挖掘生活的美以及家鄉的美,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以及熱愛家鄉的情感。馬家窯文化最早發現于甘肅臨洮的馬家窯,因此而得名。馬家窯文化,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器,這種陶器圖案極具變化,器型豐富多彩,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孕育了中國藝術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其彩陶藝術達到了頂峰。這一孕育了千年的文化瑰寶,展現出華夏文明燦爛而奪目的歷史之光,同時它也映照在現代的時空中,成為神奇以及輝煌的代名詞。當前,結合馬家窯文化建構富有特色的小學美術教育,也成為當地美術教師實踐和探索的一條路徑。
一、組織學生課外實踐,近距離體會藝術
讓馬家窯文化走進美術課堂中,教師可采取課下延伸形式,帶領學生親自進入博物館進行參觀以及寫生,通過課外實踐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鼓勵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之下或者是教師把課堂搬進當地博物館參觀馬家窯彩陶器,聆聽講解員的講解,對馬家窯彩陶器的發展歷史、特點、具體類型以及其歷史價值等加以了解,從而使學生被這一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彩陶器的神秘所吸引,產生深深的好奇心以及解開其神秘面紗的欲望。面對學生對彩陶器各具特色的圖案以及器型、文身等產生模仿以及創造的熱情,教師可指導學生對馬家窯彩陶器多樣的圖案、豐富的題材、精美的花紋以及靈妙的構思進行體會與感悟,從而使學生在現場的仔細觀察以及寫生之中更深層次地了解馬家窯彩陶器紋飾以及造型的魅力。
二、圍繞類型討論,提高欣賞水平
鼓勵學生上網搜集相關的圖片資料,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馬家窯彩陶器文化的發展歷史,從而對各種器型的特點、色彩及圖案以及其所體現的文化價值等相關資料進行廣泛整理與搜集,在不斷地接近馬家窯彩陶文化中,體會傳統文化的深邃以及博大精深,調動學生積極探尋這一文化背后深藏的歷史遺韻。基于課前的參觀以及資料收集、寫生等,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與交流。針對馬家窯彩陶器的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與感悟進行欣賞,抑或鼓勵學生通過繪畫形式表現自我對馬家窯彩陶器的認知。馬家窯彩陶器工藝可分為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等,可讓學生結合不同的類型欣賞其外形之美以及彩陶中的紋樣之美,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三、設計繪畫創造,提高創造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在動手實踐中,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欣賞水平以及認知能力對其提出不同的實踐要求。鼓勵三年級學生對馬家窯彩陶的一些簡單而有趣的紋樣進行借鑒學習以及臨摹,再進行創造性的紋樣組合,從而讓學生發揮自我的創新思維,不斷創造一些新紋樣裝飾,并且在紙陶器上繪出來,由此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到了四年級這一階段,則讓學生充分運用馬家窯彩陶器的紋樣進行重新組合設計,在紙箱、瓶子以及塑料盒等廢舊物品上繪出新紋樣,讓廢舊物品重煥生機,變成藝術品,為生活增添情趣,這也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與表現的熱情,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到了五、六年級,組織學生參與陶藝制作,引入馬家窯彩陶器文化,讓學生在陶藝制作中對馬家窯彩陶器進行模擬制作,從而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發展其觀察、感知以及創造能力。陶塑工藝制作也讓學生掌握了基本技法,同時,個性化制作出了不同形狀的彩陶。這些富有個性化的陶塑,正體現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想象力。
總之,將馬家窯文化引入小學美術教學之中,形成多元而富有特色的美術教學,在實踐中弘揚、傳承馬家窯彩陶文化,可以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文化的浸潤與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深厚情感,由衷產生對本土藝術文化瑰寶的珍愛之情。
參考文獻:
[1]張建青.馬家窯文化彩陶[N].青海日報,2013-09-13(11).
[2]馬家窯文化:世界彩陶之巔[N].民族日報,2021-06-23(04).
注:本文系2020年度定西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馬家窯文化建構多元特色美術教育的研究”(課題立項號:DX[2020]GHB2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