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梅
摘 要:語文深度教學策略中,教師需要重點對課堂問題進行優化,增強教學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在基于深度教學目標之下進行語文教學,需要做到問題有效導入、教學合理設計,使學生充分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積累與背誦能力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度學習;實踐
深度學習是對語文知識的深層挖掘,主要探索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能力、運用能力和分析能力。語文教學是一門主觀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中融合的感情因素較多,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小學語文在課程內容的構成上,涉及識字、閱讀、寫作、拼音等多個方面,文章題材涉及現代文、古漢語、古詩詞等多項知識點,深度教學需要在教學工作中,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融合與滲透,使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得到提升。深度學習策略培養的關鍵點有以下幾點。
一、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展開深度教學,教師應當先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清楚一節課或者一學期要達到的教學成果,從而根據目標制訂出合理的教學方案,在對教學進行設計方面,需要通過對教學中心主干的把握以及教學中心點的強化,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同時,在問題設計的有效性方面,對于教學問題的設計,應該具備引導性和思考性,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思考,進行深度學習。
二、注重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課文、音準、閱讀與寫作教學,還隱藏著豐富的語文知識點,比如成語、諺語、經典名言等,這些內容雖然在考試大綱中涉及較少,但也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積累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是檢測學生深度學習與廣度學習的根基。如果在語文教學中,能夠注重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融合以上方面的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語言的運用能力,實現深度教學。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將古詩詞名句、成語、諺語與拼音、詞語、閱讀、寫作融合在一起,靈活教學,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的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語文教師針對小學生,設計問題時需要科學化、合理化,跨度不可過大,需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由淺入深,這樣的教學問題設計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并且,面對學生沒有難以回答的問題,教師不可操之過急,需要耐心等待,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供學生進行思考、斟酌,以此培養學生的思考力與想象力,實現語文深度學習。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反饋,從弱點以及弱項方面,進行深度教學設計,不斷優化、升級,加以改進。
四、注重對學生啟發性思維的培養
針對小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深度教學需要教師側重對學生進行啟發性思維的培養,比如,在學習《題西林壁》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不進行詩詞解讀的前提下向學生提問:大家猜下這首詩歌中的經典名句是哪句?哪句話的主旨意在啟發人們看待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呢?學生便可以帶著對問題的思考,去閱讀古詩詞,探索其中含義,這有助于學生啟發性思維的培養。在這種教學方法下,不僅僅是在對學生開展課文的教學,還能實現對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滲透,是實現深度教學的有效策略。
五、將閱讀與寫作同步,實現跨學科教學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寫作是閱讀的抒發。在語文教學中,實現深度教學,有必要將閱讀與寫作融合起來教學,根據寫作要求實現定向閱讀,通過閱讀設定寫作范圍。還需要對涉及的交叉性的學科知識進行講解與知識的傳授,比如,在教學《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課文時,深度教學策略為:第一,教師可以對牛這一動物進行科普;第二,可以對文章主人公遇到困難不畏而達觀的態度進行學習與宣揚;第三,可以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將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曾經化險為夷的事件借助“牛肚子里的旅行”的手法進行仿寫創作,這樣在教學成果方面,不僅僅實現了閱讀向寫作的轉化,還促進了學生素養的培養。
深度教學是對語文教學目的深化與落實。是基于教材的基礎上,對教育信息以及教育資源的深度挖掘,而深度教學在教學關系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增強教學互動,啟發學生思維,培養語言邏輯,掌握豐富的語言表達形式。
參考文獻:
[1]李欽文.師生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現狀及實踐策略[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9(4):69-70.
[2]褚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言語實踐策略舉隅[J].名師在線,2018(11):50-51.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深度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批號:BY[2020]G08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