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開發“民俗指尖畫”校本課程,對培養學生的美育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要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利用和研究,發揮校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美育綜合素質的提升,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民俗指尖畫”;校本課程;美育教育;探究;思考
一、意義與作用
“民俗指尖畫”校本課程教學與美育相結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育綜合素養,推動素質教育發展,加快課程改革;能彰顯學校特色,促進師生綜合素養提高,達到“以美輔德,以美促智,以美健體”之目的,從更高層面提升美育的評價效果,發展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
二、方法與過程
(一)課程建設總體要求
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實際需要,以學生學習及美育評價為基礎,遵循教育規律,有目的、分階段地編寫適合本校實際的校本教材,并在教學中使用,推動美術與地方文化資源相互促進、形成合力。
(二)教學相長體現美育與德育的融合
校本課程開發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創建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幫助學生建構新知,增強美育效果。
小學階段“民俗指尖畫”粘貼教學涉及很多生活元素,只要是符合學生興趣愛好和美術學習規律的內容,教師都可以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結合實際設計出相應的學習進度課程表。課程表內容應該充分展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要求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設計,為課堂出謀劃策,促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不斷成長。對學生在實際操作當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指尖畫創作的具體步驟,帶領學生感受動手、動腦的過程,為學生的獨立創作奠定基礎。
(三)開發利用本土資源,豐富和完善美術教材內容
1.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校本課程體系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學校要將美育校本課程定位在“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上。以“剪紙”“五谷”“樹葉”“針織”等粘貼內容為主。每類課程的目標力求“低層次化、具體化、可操作化”。形成的校本課程是多種多樣的,既有顯性的,又有隱性的;既有校內的,又有校外的。
2.建立科學的美育校本課程開發管理制度
通過對課程的開發、組織、實施和管理,形成由學生自評、教師指導評價、學生互評等多種評價共存的評價方式。美育校本課程對學生評價主要是發展性評價:一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可采用靈活、生動的評價標準,如看誰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積極、主動,可發放小紅星或者小國旗等,作為評比的依據;二看學生學習的效果,學生學習成果可通過課堂發言、動手操作、小組間開展評比等形式展示。
3.搭建多層平臺,促進美育校本課程可持續發展
學校要搭建多層平臺,促進美育校本課程可持續發展。通過組織教師搜集資料、編寫校本課程教學指導方案、導學案等,逐步完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學校還要組織開展校本課程教學活動,如組織教研組通過“民俗指尖畫”校本課程教師授課、說課,其他教師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反饋和進一步完善美育校本課程實施情況,彌補和改進“民俗指尖畫”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形成成果和經驗。同時,結合學生實際,師生齊動手,多角度編寫出適合小學生動手動腦操作、促進美育的校本教材。
4.完善“民俗指尖畫”校本課程美育評價體系
“民俗指尖畫”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要積極完善美育評價體系,除了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結果進行評估外,還應關注校本課程開發的準備和實施階段,包括準備、實施和結果三個階段。在準備階段,首先要進行相應的背景評估。與美育內容相關的評估應在課程準備階段進行。內容評價考察的課程特點是課程目標的合理性、目標與教材內容的連貫性以及內容的準確性。評價“民俗指尖畫”校本課程開發的最后階段是結果評估。結果評估用于評估運行課程的優點和缺點,主要目標是確定課程開發中的不足,提出有助于改進校本課程開發的方法。
綜上所述,教師要有效開發“民俗指尖畫”校本課程,有效開展學生的美育,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欒美玲.淺談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9(23):40.
[2]冉乃彥.美育怎樣進課堂[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2):28-29.
作者簡介:楊曉鋒,男,回族,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人,本科學歷,高級職稱,從事小學高年級的教學和研究。從教22年來,教學成績顯著,多次獲得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表彰獎勵。
注:本論文系2021年省級規劃一般課題《“民俗指尖畫”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美育教育評價的探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21]GHB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