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壽
摘 要:鄉土課程是某個地域內最具代表性的鄉土文化。各小學在開展鄉土課程時,需要根據當地文化特色,通過以學校為平臺、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充分開發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結合當地鄉土特色打造品牌鄉土課程。
關鍵詞:鄉土課程;孩子;學習;原始動力
當前,我國鄉村小學在國家統一課綱指導下,從課程設置到教材內容都與城市學校保持一致,鄉村學校只教授課本知識,將考試作為日常教學目標,日常教學內容與村莊生活毫無關聯,刻板單一的鄉土課程未能傳承鄉村文化,未能凸顯農村教學特色。為此,鄉村小學應充分挖掘當地鄉土文化特色,創辦自己的品牌鄉土課程,在激發學生學習原始動力的同時,深深地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
一、以學校為平臺,開發品牌鄉土課程
由于農村大多數地區教育資源落后,未有專業教學科研專家圍繞當地鄉土特色進行教學資源研發,所以鄉村小學需要以本校為平臺,通過多種渠道搜集鄉土課程資源,使傳統鄉土課程重心由最初城市化、樣板化,逐漸轉變成學生熟知的鄉土課程,以此增加鄉土教學課程的親和力,使其成為適合本土學生的課程,激發學生想要探究學習的原始動力。為此,鄉村小學應擔負起鄉土課程研發的領導作用,通過整體規劃、監督管理、統籌協調等,打造具有本土品牌特色的鄉土課程。本校開展鄉土課程時,“鄉土課”和“農耕課”作為品牌特色課程,其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堅守世代祖輩的質樸善良。以“鄉土課”為例,該課程有兩個教學目標,一是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二是培養學生的家鄉認知。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深深地愛著我的家鄉”等,在實際行動中與其他學生共同分享自己的勞動所得,將改變家鄉作為自己的夢想。歷經幾年鄉土文化改革,本校在品牌鄉土文化課程的帶動下,讓學生與家鄉建立極為親密的連接,立志長大后回家鄉、建設家鄉、發展家鄉。
二、以教師為主體,落實品牌鄉土課程
教師既是鄉土課程的編輯主體,又是課程教學的實施者,應站在學生角度對現有的鄉土課程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進行審視,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認知結構,將學校打造的鄉土課程品牌有效落到實處。為此,學校應給予教師鄉土課程開發自主權,讓其在輕松、寬松的開發環境中,對鄉土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創新,建立鄉村小學鄉土課程資源庫。圍繞學校品牌鄉土課程進行特色教育,注重各科教師的團結協作,對鄉土課程資源進行共同篩選整合,定期圍繞品牌主題開展教研活動,建立開發、研究、教學一體化鄉村小學鄉土課程教師群。本校在打造品牌鄉土課程時,將“立足鄉土,敬愛自然,回歸人本,走向未來”作為課程宗旨,打破傳統鄉土教學的局限性,帶領學生走出班級、走出校園,用自己的眼睛欣賞自然景色,用腳丈量田地尺寸,用手種植應季農作物,使其在勞作中充分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現代化技能的便捷性。長此以往,教師在鄉土課程實施中,將原本零散、盲目的探索轉變成體系化、品牌化的課程,努力實現從教師單方面的校園教育到構建全新完善的鄉村教育生態系統的蛻變。繼而助力鄉村教育振興、鄉村發展振興。
三、以學生為核心,激發學生的原始動力
在鄉土課程教學中,學生作為該課程的學習主體,應在現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原始動力,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主動探尋身邊的鄉村學習動機,在體驗和收獲中感知鄉村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本校位于“平涼金果”主產地靜寧縣城川鎮,借助平涼金果的區位優勢,創辦以“蘋果為核心的自然生態教育”,從“蘋果”課程到“蘋果谷”品牌課程體系。其課程內容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標,通過鄉土課程、主題活動、社團活動等形式,將“蘋果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讓濃濃的蘋果芳香飄進每一位學生的心田。使其知道自己來自金果之鄉,會唱“蘋果謠”,會跳“蘋果舞”,會做“蘋果醋”,在鄉村課程中擁有自信與從容,感受收獲的喜悅,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聯結作用,建立協同育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茁壯成長。
綜上所述,鄉土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原始動力,使他們主動投入鄉土品牌課程的體驗中,并在體驗中感悟、觀察、反思,并將“實踐所得”應用于新的生活、學習情景中,使其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充分訓練與發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張玉佩.農村小學鄉土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以橋林小學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1(8):32-33.
注: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小規模學校困境兒童協助與教師成長的實踐研究——以D小學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論文,課題立項號:[2021]PLG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