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摘 要:近些年隨著古風、詩詞的興起,“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形容已經逐漸受到大眾認可,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對語文學習的不斷重視,而學校與家長也更加關心學生的知識儲備和重視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認為語文是學習各項技能的基礎,學好語文不僅能為孩子培養文學素養,鍛煉氣質,更是滿足社會各種人才需求的首要條件。因此,只有重視小學語文的實用性和全面性,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語文,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培養自身的文化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題學習
小學作為學生接受學習的初始階段,小學基礎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初高中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而現今的課堂教學,雖有一批新的教師教學,但在教學經驗上依然欠佳,教師個人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素養還有待提高。而社會整體以及教育部對語文的重視程度,令教師開始思考,如何施行更為高效、愉悅的教學模式,達到深度式教學目的,形成良好的語文思維,合理運用知識的遷移,將所學融入生活中,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有效記憶。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老師進行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只有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才可以進一步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對語文文學的欣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知識掌握水平,為學生制訂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將資源整合,從教材出發,再結合課外材料進行拓展、延伸,尋找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最快途徑。例如,在講《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時,教師先從課文題目入手,可以好奇地詢問大家“同學們猜一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故事呢?”“里面的主人公發生了什么故事,為什么會到牛肚子里?”等這些令人好奇的問題,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發其聽課興趣,使其產生探究的欲望。在講述完文章后,可以對課文中的牛和蟋蟀做出總結,也可以另外尋找關于牛與蟋蟀的笑話來活躍課堂氛圍,減輕學習的枯燥性。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發散式思維,將課本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并引發學生思考。
二、積極設計課堂主題
多年以來,教育制度經歷過多次變革,以往的陳舊式教學,對學生只是進行簡單的授課、背誦、寫日記等,早已不適合現在的學生,而現在正處于信息飛速、文化多樣的狀態,課本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只是教學手段或課程基礎,要想讓學生將所學用于社會生活,就需要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學習的知識,帶領學生了解社會熱點及各種新鮮事物,讓學生掌握自我學習和篩選知識的能力,尋找到可以適應課本教學內容和社會發展的書籍,做到課內、課外相融合,課內為基礎,課外為提升。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內容積極設計課堂主題,根據教材編寫內容,分析書中講授的重點,再通過讓大家分享書籍、生活樂趣以及小視頻等方式,從橫、縱方向來拓展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例如,在講述課文《一塊奶酪》時,可以上網搜集奶酪的制作視頻,通過分享圖片,讓大家認識各種奶酪,也可以分析另一個主角——螞蟻,分享螞蟻遷徙的紀錄片,或者從圖片了解螞蟻的身體結構等,從課本延伸到課外知識,激發學生的喜愛之情,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強度。
三、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
小學教學要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打造風趣活躍的教學課堂,要盡可能地避免枯燥感、壓力感,這樣才能防止學生產生厭惡感,以免使其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對教師而言,消除學習本身具有的枯燥感和緊迫感是很難的問題,所以當內部遇到瓶頸無法突破時,可以借助外部影響和打造學習環境來幫助學生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其學習能力,做到活學活用,讓自己感受到,所學的知識為自己帶來的收獲,產生個人榮辱感和自信心。例如,在學習《短詩三首》詩歌的時候,可以通過翻譯、背誦詩句等方式,先對學生的理解進行考查,再假設出特定的場景,如在看到海景時應感慨哪首詩,以此鍛煉學生對知識的提取能力。
總之,基于以上分析,通過興趣、主題環境、學習氛圍等幾個方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更高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老師在授課方面,不斷摸索學生的學習內容,幫助其養成愛看書、會看書、看好書的好習慣,讓學生學會自我充實、自我學習,從根本上提高他們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地領悟課堂教學的本質,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參考文獻:
[1]于桃.基于主題學習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討[J].小學生(中旬刊),2021(9):125.
[2]劉坤.小學語文單元式整體教學的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3]尹麗.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