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莉
摘 要:根據創新思維對學生的要求,對于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工作而言,主要根據現階段的新課改方向,從學生素質教育要求與學校教學目標等方面,重視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從以往的創新思維培養過程上看,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思維、拓展思維與探究精神的培養沒有過多關注,使這些創新思維的必備能力沒有得到較好的開發與訓練。對此,從現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工作出發,對學生的內在素養培育、創新思維激發方法與教學模式優化等方面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究,旨在通過相關研究成果促進當前的課堂教學工作的有效性與針對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思維;教學;培養
在當代的小學課程教學指導工作中,單方面的理論灌輸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前側重學生素養教育的時代背景,在創新思維的培養工作中,教師需要從原有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與教學引導方法等方面進行優化與創新,以此打造多樣化的教學課堂,使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環境與教學引導方法上,可以逐步加深對課程理論內容的學習。
一、創新思維的相關概述
創新思維具有明顯的相對性,即相對什么而言顯得創新?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科教學工作而言,學生的創新思維主要體現在學習方法、思維模式與理論實踐創新等幾個方面上,可將其描述為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創新,主要從固有的方法論、學習手段與思維模式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學習與接受教學引導,優化原有的學習思維、學習方法與自主學習模式。對于當前的教學工作者而言,在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過程中,也需要從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等方面進行創新和優化,以此滿足當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相關要求。
二、注重教學問題的開放性
教學問題的設置是引起學生思維活躍性、理論應用積極性的一種有效方式,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學應用與教學設置中,部分教師的問題引導模式與內容設計主要根據教材的課后習題進行設置,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教材理論內容的學習范圍內,知識視野的廣度缺乏較好的拓展,也造成創新性思維的激發缺乏良好的“促進劑”。對此,在現階段的教學問題設置過程中,教師還可基于教材理論內容,通過引入課外閱讀材料,并設置相關問題的形式,使學生從課內學習的基礎上,對課外理論內容展開拓展性思考,以此訓練其理論應用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比如,《蟋蟀的住宅》一課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可從課文引入諸如蜘蛛、壁虎、瓢蟲、螳螂等昆蟲,使學生在閱讀教材文章的基礎上,思考如何有效運用教師引入的材料仿寫類似于《蟋蟀的住宅》一類的文章,以此訓練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創新應用能力。
三、注重學生的自主性
探究式學習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方式。對于小學科學的探究教學而言,兩種模式都可以使用。就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而言,教師則應當以設問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有效探究;同時,教師還可結合多媒體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提升探究的質量效果。比如,在《蝙蝠和雷達》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基于教材課文進行思考,即:如何根據自然界動物所具有的特點,創造一種幫助人類社會發展的技術。教師可在原文教學的基礎上給學生適當舉例,如飛機與鳥類、鷹眼與望遠鏡等,使學生通過該種設想積極對課本內容進行創新。
四、注重課外理論實踐的教學引導
小學語文課程在教育目標上,主要在于培養學生新時期健康的語文觀念與創新觀念,教學內容較為貼近實際生活,在教學模式的開展上能夠采取多種途徑進行理論內容的滲透。課外實踐在該門課程的教學工作應用中,還需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興趣愛好以及關注熱點等方面進行制定,以此確保課程內容教學的有效性。語文課程在小學階段的內容制定上,涉及基礎性的科學知識講解,其中大部分內容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就地取材”,對教學工作的開展而言,屬于一條可優化、可創新的教學工作改善思路。比如,在《爬天都峰》一課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在課外實踐的指導環節上,可基于學生自身的真實體驗進行習作練習,使其能夠跳脫出教材文章的固定思維,轉而通過自身的思維模式進行習作記錄,以此鍛煉學生的習作創新能力。
綜上,在現階段的課程理論內容教學工作的主題制定與教學方法應用上,教師應重視創新思維的有效培養模式,通過該方面的素質培養與教學引導,使學生可以在當前的課堂學習活動中,可以緊跟教師的引導進行深入學習,同時在教師開展的自主學習活動中,可以擁有較好的思維拓展空間,從而為創新思維的激發提供較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于春俠,董麗芳.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